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my4fast.com/cache/f4/09fd3/81124.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非遗项目焕新记⑤|“一个人的剧团”期待更多人传承

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非遗项目焕新记⑤|“一个人的剧团”期待更多人传承
首页>时政频道>要闻>正文

非遗项目焕新记⑤|“一个人的剧团”期待更多人传承

来源:{getone name="zzc/xinwenwang"/}2025-09-14 20:36:51

本报记者 王鑫

阅读提示

作为“一个人的剧团”,邵阳布袋戏有哪些绝艺?传承现状如何?日前,《工人日报》记者走进邵阳县,探访了这项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及当地非遗保护机构。

虽已年届八旬,国家级非遗项目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刘永安依然精神矍铄,尤其是当他钻进他那仅能勉强容一人腾挪的布袋戏台里时。

肩挑戏担,走街串巷。一头挑戏台,一头挑条凳。演唱时,人藏于布袋内,但闻戏腔绕梁,“一口道尽千古事”;但见十指翻飞,“双手操弄百万兵”。生旦净末丑,吹打弹唱耍,全靠艺人一人手、脚、口、舌并用。这就是曾风行于湖南省邵阳县塘渡口、九公桥一带,被当地俗称为“扁担戏”“被窝戏”的邵阳布袋戏。

方寸之间唱大戏

在位于邵阳县南部一个叫“燕窝岭”的偏僻小村,刘永安老人与同样上了年纪的表兄弟伍斌诚相依为伴。《工人日报》记者听罢刘永安讲述其从艺之路,请求老人对布袋戏绝艺略做展示。老人听闻,不由分说指挥表兄弟,将全部家伙什搬到了堂屋。掂量掂量,一副戏担少说也有四五十斤重。

老人先是从布袋中摸出一对木偶,展示了邵阳布袋戏最受观众欢迎的部分:武打戏。邵阳布袋戏的木偶只保留头部和戏袍,无身躯四肢。只见刘永安两手各套一只木偶,木偶臂膀处一捻长刀、一捻长枪。铿锵有力的念白声一出,两员武将立时随着老人灵巧翻飞的双手激战起来。

“木偶舞刀弄枪,最考验指头尖的功夫。”刘永安告诉记者,表演木偶对打时,最忌木偶手中武器掉落,不仅当场出糗,更显学艺不精。在刘永安的戏担中,仅木偶角色就�多个,此外还有刀、斧、枪、棍、剑、耙、箭等木制兵器一应俱全,“木偶和兵器都是我自己亲手配制的”。

“远看像座庙,近看像顶轿。像庙不是庙,说轿又不似轿。活人打得死人叫。”一首打油诗这样形象描述独具匠心的布袋戏戏台。

演到兴奋处,刘永安索性钻进布袋戏台,给记者来了段完整的邵阳布袋戏表演:只见他人身隐于幕布后,双腿骑跨于条凳上。条凳上精巧设计着装挂敲打锣、鼓、钹、铛子、云板的机关,机关全凭几根细绳牵引制动。

一段开场唢呐之后,刘永安右手持木偶耍棍棒,左手敲鼓,脚下踩锣,口中唱词抑扬顿挫。手足口舌齐上阵,一人吹拉弹唱耍。

底蕴深厚传承难

邵阳布袋戏据称�年传承。从小耳濡目染、在“戏窝子”长大的刘永安,为养家糊口,�岁起随三伯父刘恒义学艺,学了三年才真正“出师”。

从挑戏担步行出演,到乘汽车火车出远门,�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娱乐方式尚不发达的年代,刘永安靠着这门技艺赚了钱,修了新房,养活了三女一男。刘永安至今记得第一次公开表演时,“人家凑𱅁斤米要我演,手直发抖”的情景。

“8元一场戏,一天能赚二三十元,赶得上当时工人的月薪。”说起当时的光景,刘永安眼中泛着亮光。他挑着戏担走南闯北,足迹踏遍湖南及临近的广西、江西、贵州等地的乡村、集镇。“夏天闷热难耐,冬天冻得手不敢伸,但乐在其中。”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日趋丰富,邵阳布袋戏渐渐淡出大众视野,艺人也大多选择放下戏担另谋出路。鉴于此,2002年起,邵阳县非遗保护中心开始对布袋戏的系统性保护。2006年,邵阳布袋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但因技艺繁难、学习周期长、收入不稳定,找刘永安学戏的,基本来了又走。他一度想让这门技艺在孙子手上继续传承,然而年轻人也志不在此。

在邵阳县非遗保护中心,74岁的邵阳布袋戏省级传承人唐平清,正带几位布袋戏艺人录制表演视频。他口含一种名为“叫子”的口吹发声乐器,向记者惟妙惟肖模仿狮吼虎啸、乌啼鸟鸣、马嘶人语之声。据唐平清透露,他还有一项独门绝艺 :操控木偶时,他最多可一次出场五个人、两匹马。

“可惜现在没几个年轻人愿学。”唐平清惋惜道。记者注意到,跟他一起录制视频的艺人,年龄基本�以上。

绝艺正待“第二春”

“我们正在想方设法,绝不让这门老手艺在我们手上断掉。”邵阳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邓飞说。

据邓飞介绍,县非遗中心配备了专门的布袋戏传承教室,配置了相关设备。通过“一对一”传承教学、进校园、进景区、送戏下乡等形式,传承队伍有望不断壮大。此外,中心还积极开展数字化记录,为邵阳布袋戏的传承、研究、宣传和利用留存宝贵资料。刘永安、唐平清等传承人表演的《青龙山》《关公战长沙》《黄蜂岭》等十多个传统剧目,已进行视频记录。

让刘永安没想到的是,今𻂍月,一位名叫“小万姑娘”的博主主动联系他拍摄的表演视频,让这个日渐消沉的非遗剧种一度“翻红”,自己也跟着“火了一把”。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永安正准备到北京参加国家图书馆的非遗主题活动,接下来的行程满满。

唐平清也比以往忙活了。前不久,他还在家中接待了邵阳学院的志愿者,向年轻人自豪展示四代传承的樟木戏箱,并带徒弟覃雄生表演了《温酒斩华雄》片段。

民俗摄影家刘启后也一直关注着邵阳布袋戏的传承发展。他记得幼时农闲,常有从邵阳县来唱“被窝戏”的艺人,挑一副戏担,优哉游哉走村串寨。表演时,大人们看得津津有味,“细伢子(小孩)”仰得脖子发酸。“我那时总好奇,一个人怎么能做到两手舞几个木脑壳人,要骑马、操弄刀枪棍棒,还要边唱边敲锣打鼓吹唢呐?”

2016年,刘启后应邀赴北京出席一个文化奖项的颁奖典礼,他特邀刘永安一道进京到现场表演邵阳布袋戏。“我希望把民间老艺人带上更高舞台,让他们更有传承信心。”刘启后说。

[责编:{getone name="zzc/mingzi"/}]
阅读剩余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