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海报新闻记者 冯炜程 报道
论战的最大意义,在于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
近日,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争执将“预制菜”这一话题推向舆论风口。一方指责知名餐饮企业以预制菜充当场制菜品却收取高价,另一方则坚决否认并扬言诉诸法律。论战持续多日,胜负未明,但参与者越来越多,围观者数以亿计。记者认为,这场论战无论最终谁胜谁负,都对预制菜产业本身是一次难得的“正名”机遇,甚至可能推动其从灰色地带走向阳光之下。
长久以来,预制菜产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消费者缺乏认知,有的认为其不安全、不健康;使用预制菜的餐饮企业则常常藏着掖着,生怕顾客知道后影响消费体验。这种“不敢说、不愿说”的局面,导致预制菜在公众视野中始终蒙着一层阴影。尽管预制菜在标准化、效率化和食品安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其价值一直被低估甚至误解。然而,此次论战将这一问题彻底公开化、透明化,迫使公众、企业和监管者共同直面这一议题。
论战的最大意义,在于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消费者通过这场争论意识到,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现代餐饮工业化的产物,其生产、加工和运输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事实上,预制菜在食品安全、口味稳定和供应链效率方面的优势,是传统现制菜品难以比拟的。例如,通过中央厨房的标准化操作,预制菜可以大幅降低食品安全风险,避免后厨操作中的交叉污染和人为失误。同时,预制菜也能有效缓解餐饮行业的人力成本压力,为连锁餐饮的扩张提供坚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场争论为预制菜行业的标准化和透明化提供了契机。随着舆论发酵,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逐渐从“是否使用”转向“如何规范”。许多人也开始呼吁,餐饮企业应当提前明示菜品是否为预制菜,并将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这种诉求倒逼行业思考:如何建立更完善的标准体系?如何通过标签化、信息化手段增强透明度?如何让预制菜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消费者放心选择的产品?
这场论战或许只是一场商业纠纷,但其影响却远超事件本身。它像一束光,照进了预制菜这一长期处于灰色地带的领域,让公众得以看清其真实面貌。未来,随着标准逐步完善、透明度不断提升,预制菜有望真正摆脱争议,成为餐饮行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或许正是这场争论最大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