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乾隆最宠的“佛手公主”:出生残疾被当祥瑞,破尽皇室规矩,子女却成朝堂笑柄?
你敢信?乾隆年间有个公主,刚出生左手五指就皮肉相连,跟个“佛手柑”似的,换旁人早慌了,民间却疯传“这是盛世祥瑞”,连乾隆都把她宠上天——为她破了十好几条皇室规矩,连嫡公主的待遇都敢给她。可谁能想到,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佛手公主”,23岁就没了,儿子后来还成了满朝文武私下调侃的笑料?她就是和硕和嘉公主,也是咱熟的“紫薇”原型,这辈子比电视剧还跌宕。 咱先唠唠她妈纯贵妃苏氏的来头,这可是个从底层逆袭的狠角色。苏氏出身江南汉军正白旗,爹就个普通文官,没军功没背景,按清代“满汉有别”的后宫规矩,汉军旗女子顶多混个低阶位分。可她倒好,凭着性子软、长得俊,从乾隆还是皇子时的“侍妾格格”,一路爬到贵妃之位,还是后宫第三顺位——仅次于孝贤皇后和高贵妃。更牛的是,她十年生了三个娃:皇三子永璋、皇六子永瑢,还有四公主和硕和嘉,是乾隆早期最能生的妃嫔。
你肯定要问:既然这么受宠,后来孝贤皇后去世,后宫空位时,乾隆为啥不选她当皇后,反而选了满洲镶蓝旗的那拉氏?这答案,藏着四公主一辈子都跨不过的坎。 四公主刚出生时,宫里人见她左手五指连在一起,都偷偷嘀咕“是残疾”,乾隆却没当回事,反而民间先炸了锅——江南那边直接传“佛手公主降世,兆乾隆盛世”,连街头说书的都编了她的故事,说她是“观音身边佛手化身,来保大清太平”。你以为乾隆会借着这股劲儿造势?他偏不!清代皇室信萨满又信佛,却从不刻意宣扬“身体异象”,怕引流言。但他的宠爱藏在细节里: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写着,四公主周岁时,礼单里一半都是“金佛手”“银佛手”“翡翠佛手佩”,连襁褓都绣满佛手纹;更打破“子规母养、女归公养”的清宫铁律,允许纯贵妃每月亲自照料公天——这恩典,同期妃嫔的娃连边都沾不上。可你琢磨琢磨,乾隆连嫡女固伦和敬公主都没这么宠,为啥对一个庶出的汉军旗贵妃之女这么特殊?这里头可不只是父爱。
更炸裂的还在后面,四公主才两岁,乾隆就下了道圣旨:“四公主年幼,然纯贵妃侍奉朕多年勤勉,着四公主份例按固伦公主供给,月两、缎匹。”要知道,当时嫡出的固伦和敬公主,月例也两!一个庶出公主能跟嫡女平起平坐,这在清代前期的皇室里,简直是“破天荒”。更绝的是乾隆给她安排的“双重教养”:先让镶黄旗蒙古人教满文书法和宫廷礼仪,这是公主必修课;再让正白旗名将的妹妹教骑射,还允许她在御花园舰艇练箭。要知道,清代公主大多只学女红礼仪,能碰弓箭的少之又少;最后又找江南文臣的弟子,教她汉诗、苏绣,连《昭明文选》《唐诗三百首》这种“非规格读物”都准她看。你说乾隆这是单纯想把女儿教成“文武全才”?其实藏着他的政治小心思——他早想让这闺女当“满汉融合”的活招牌。可这招牌,真能当好吗?
后宫的“满汉隐形墙”,还是没绕过去。最明显的就是纯贵妃的皇后梦碎:1748年孝贤皇后去世,有资格争后位的就纯贵妃和那拉氏,乾隆最后选了那拉氏,理由特直白:“纯贵妃系汉军旗,恐难服众”。亲妈连后位都摸不着,四公主从小就懂了:就算爹再宠,“汉军旗”这三个字,就是她的天花板。但她没像其他公主那样娇纵,据《啸亭杂录》记载,四公主性情特温和,对太监宫女都客客气气,宫里人都愿意跟她亲近——这份通透,倒让乾隆更疼她了。15岁那年,乾隆给她指了门亲事,对象是大学士傅恒的次子福隆安。你可能不知道,清代公主的婚姻基本是“政治工具”:要么嫁蒙古王公稳边疆,要么嫁满洲勋贵拉关系,嫁入汉臣家族的,整个清代也就三例。乾隆为啥偏要这么安排?这里头的门道可深了。 傅恒可不是一般人:孝贤皇后的弟弟,满洲镶黄旗勋贵,平定过准噶尔、大小金川,官至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还是乾隆最信任的臣子。更关键的是,傅恒虽为满人,却特推崇汉文化,还跟汉臣刘统勋、刘墉关系特好——让汉军旗贵妃的女儿嫁给他儿子,不就是明摆着传递“满汉一家”的信号嘛!
而且福隆安也靠谱:比四公主小一岁,跟皇子们一起在尚书房读书,满汉双语溜,骑射还得过乾隆亲自指点,乾隆夸他“年少有为,品貌端正”。更巧的是,福隆安的妈那拉氏,跟纯贵妃是好闺蜜,经常一起赏花听戏——这亲上加亲,乾隆才放心。订婚之后,乾隆又破规矩:册封四公主为和硕和嘉公主,金册比一般和硕公主两,还让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亲自执册!册封宴更绝,破天荒请了满汉大臣多个,以前这种宴只请满洲勋贵,汉臣刘统勋当场作诗“俯首凝香佩玉郎,满汉同心赵国昌”,把乾隆哄得龙颜大悦。你以为这就是巅峰?婚礼才叫“混搭天花板”。 1761年正月的婚礼,迎亲时全按满族规矩来:纳彩礼、献马鞍、弓箭羊酒,百姓还得跪迎;可到了公主府,立马切换江南风格——正厅挂大红喜字,摆龙凤呈祥屏风,宴席上既有满族烤全羊、奶茶,也有汉族满汉全席。乾隆虽没到场,却派了皇五子永琪代他道贺,还送了“天作之合”的御笔书法。
婚后的日子也确实甜:福隆安知道四公主自幼体弱,冬天容易咳嗽,就天天给她熬川贝炖雪梨;跟婆婆那拉氏也处得好,婆婆爱听戏,她就请宫廷戏班到府里演;公公傅恒腿有旧疾,她还亲自挑膏药。傅恒在奏折里都夸她“贤淑孝顺,待臣夫妇如亲生父母”。1762年,四公主生了个儿子,乾隆高兴坏了,从圆明园赶回宫给外孙取名“丰绅济伦”——满语里“丰绅”是福禄,“济伦”是绵长,盼着外孙能有福长久。还派了两个满洲乳母、一个汉族太医去照顾,满月时又亲自去公主府赴宴,赏两白银、100匹绸缎。可谁能想到,这份幸福,连两年都没撑住? 四公主的身体,打小就弱。清宫医案里记着,她从小就有咳嗽、心悸的毛病,太医诊断是“先天不足,气血两虚”。生孩子耗了元气,加上操持府里的事,身体越来越差。1763年冬天,她得了肺病,咳嗽不止还痰中带血,乾隆急了,立马派太医院院使钱斗保去诊治,还下旨“公主所需人参、燕窝,由朕私人库银支付,不准动国库”。
一开始病情还好转了点,可到年春天,赶上气候干燥,她突然高热不退,还昏迷了好几次。1764日,和硕和嘉公主在公主府去世,岁。乾隆哭得不行,不仅暂停了当年的“秋狝”——这可是他每年秋季最重要的活动,还花𱄿万两白银给她办葬礼,是常规和硕公主的三倍,比有些固伦公主还风光。可公主走了,她的孩子和丈夫,后来过得咋样? 乾隆把对女儿的疼,全转移到了外孙丰绅济伦身上:把他接进宫养,跟皇子们一起读书生活;丰绅济伦岁,乾隆就下旨让他承袭“一等忠勇公”爵位——按清代规矩,世袭爵位得年岁,还得通过骑射、满语考核,丰绅济伦啥都没干,就捡了个爵位。可这份“溺爱”,最后却害了他。据《啸亭杂录》说,丰绅济伦从小被宠得无法无天,不会满语,不懂骑射,连基本的礼节都稀里糊涂。后来当了镶蓝旗汉军都统,检阅军队时连流程都不知道,只能让下属替他;管内务府时,又把账目搞得一团糟,亏空万两白银。乾隆虽多次骂他,却舍不得严惩,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丰绅济伦也成了满朝文武的笑柄,背后都叫他“草包公爵”。更惨的是福隆安,妻子走后他也没撑多久,思念加上政务操劳,肝病越来越重,1784年也去世了,岁。
没了福隆安,傅恒家族也没了靠山,四公主的陵寝没人维护,1821年享殿塌了,内务府也没修,最后只剩个碑亭和坟丘,慢慢被人忘了。现在,她唯一的墓碑还放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佛手公主”的传说,也只在《延禧攻略》这类剧里偶尔提一句。 其实想想,和硕和嘉公主这辈子,看似风光:帝王宠、丈夫爱、民间捧,可终究没逃过封建皇室女性的命——是父亲政治蓝图里的“棋子”,是满汉融合的“符号”,连婚姻和生死都由不得自己。乾隆的宠爱像蜜糖,可也裹着刀,过度的呵护没护住她的命,反而毁了她的儿子。 最后想跟你唠唠:你觉得四公主的一生,算幸运还是不幸?如果乾隆没这么溺爱丰绅济伦,这孩子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要是你生在那个年代,有她这样的出身,你会怎么活?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咱接着扒皇室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