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对 少数群体、弱势群体 的关怀日益提升。 国内外涌现出大批 反映残障人士生活的杰出作品, 赚足票房的同时,也狠狠收割了一大批观众的眼泪。 (今年早前大热的《不说话的爱》) 大多数这类题材的作品,都 聚焦残障人士的生活不便,以及与健全人相处过程中的矛盾冲突,最终突出主人公的身残志坚。 可今天小派要说的这部片子,尽管同样反映的是听障者的日常,但爆发激烈冲突的核心,却来自 听障人群的内部…… 《看我今天怎么说》 TheWayWeTalk
01 科技,让聋人消失? 叶子信 (游学修饰) 和 吴昊伦 (吴祉昊饰) 自幼便是同班的铁哥们儿。
20年前,作为班上仅有的两位聋人,二人抱团取暖,情谊深厚。 在那个社会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年代, 残障人士的个体化需求 在社会“大多数”这股洪流的冲刷与淹埋之下,普遍不被主流看见。
“齐头式教育”追求整齐划一,对聋人的要求既简单,又格外残忍—— 掩饰、隐藏以至否认。 一言以蔽之: 哪怕装,也给我装出个健全人的样子! 于是声带完好的哥俩儿,被迫踏入所谓 “主流” 学校的课堂,与健全孩子们一起上课。 教学楼门口,偌大的 “学好口语” 字样,仿佛时刻鞭打着兄弟二人的幼小心灵。
说一不二的班主任,从不肯体恤哥儿俩的特殊需求,只会逼着他们像健听孩子一样开口说话。 学校甚至将 “禁止打手语”列为铁一般的课堂纪律。 理由?不过是那句居高临下的 “为了你好”。
后来,昊伦做了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改善了听力。 子信没那个福气,继续自己的聋人生活。 但昊伦对兄弟允诺: 就算有了人工耳蜗,也会继续打手语! 手语,是最“有feel”的!
多年后,已成为人工耳蜗推广大使的昊伦,结识了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女孩 方素恩 (钟雪莹饰) 。 他热心地介绍素恩与子信见面。可在三人相识的第一天,就闹出了老大的不愉快。 身为推广大使的素恩,在台上侃侃而谈着人工耳蜗的益处。
一句 “希望科技,让天下再无聋人” 瞬间刺痛了子信。 他用手语振聋发聩地打出: “我以聋人为荣”!
自此,故事的主角三人,亮出了各自的立场。接下来,在他们各自的态度转换与生存挑战中,影片缓缓向我们揭示着 “聋人、手语、科技” 三者间微妙的关系。 02 手语,是我的母语 子信,是那个矢志不渝的“手语拥护者”。
他尊重昊伦,也尊重人工耳蜗。 不过,正如昊伦自己承认的那样:抛开昂贵的费用,仅就当前的科技,人工耳蜗并不适用于每一位聋人。 能够完成手术的,都是“聋人中的明星”。 子信爱手语,甚至看不上昊伦用口语翻译自己打的手语。
昊伦,是手语和科技之间的“摇摆人”。 他曾答应子信,要一直把手语打下去。可伴随着人工耳蜗的使用,他对手语悄无声息地日渐生疏,反倒对口语更为亲近。
而人物成长的弧光最明显的,是起初一点儿都不会手语的素恩。 影片伊始,佩戴人工耳蜗的她,是 “科技派” 的忠实代言人。 来自幼年时期母亲的严厉教育,让她以为手语绝不是正道。
她进而相信,聋人就应该被“矫正”。因此,才与子信爆发了之前所说的摩擦。 可随后, 一次面试碰壁,成为素恩思想转变的起点。 面试官十分认可她的业务能力。同时,也看重她的聋人身份,希望将来,她能够为聋人客户提供手语服务。
此刻,从小被母亲强迫发声,努力变得“正常”的素恩,反倒露出了最大的短板。 讽刺的是,这块短板,名为 “不像个聋人”。 此后,素恩的耳蜗出了故障。医生表示,即便手术,也不过恢复到从前一样的听力。 多重原因驱使之下,她第一次认认真真地走进那个近在咫尺、却从未踏足的 “手语世界”。
在掌握每个手语动作的过程中,素恩惊觉: 手语,才是自己最舒服的表达方式。 这感觉,甚至比昊伦更热烈! 某天,和昊伦争吵之后,她对子信敞开心扉: 手语,也是我的母语。
这绝对是全片 最直击小派心灵的瞬间。 当初看 《坠落的审判》 ,小派印象极深的一幕就是: 被推上被告席的德国裔女主角桑德拉,操着一口并不熟稔的法语,面对百般刁难的诘问,始终无法让表达跟上自己的思路。 随后,她断然决定放弃,当庭提出 “让我讲英语” 的申请。
(《坠落的审判》截影) 此刻的素恩,独自一人在家。她不像桑德拉那般,面对千夫所指。 然而, “觉醒时刻” 所带来的震撼,却丝毫不逊色! 那一刻,曾被无视的需求,被忽略的声音,被嘲弄的缺陷……摘掉人工耳蜗的素恩,在一招一式的比划中, 渐渐找回了自我。 一并找回的,还有尊严、自信、开朗……一切本该属于自己,却被周遭世界无情夺走的东西! 03 敬人者,人恒敬之 《看我今天怎么说》是近期小派遭遇的又一枚 重磅催泪弹 。在平铺直叙的外壳下,暗藏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泪点。
(片中饰演方素恩的钟雪莹,凭借此片,一举摘得届金马奖影后) 片名中的“看”字,颇有深意。 它带着手语者们自我认同的骄傲,与抗争命运的倔强,大大方方地向世人宣告: 想了解我?没问题,好好“看看”,我在说什么。 一方面,与多数此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一样,电影反映了聋人日常生活中遭受的重重排挤。 上帝为他们关上了一扇门,而身边的人们,却并不打算因此,为他们开启一扇窗。 与此同时,这又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在赚走观众眼泪之余,聚焦了同类题材作品鲜有涉及的深刻话题: 残疾,是否完全等于弱势群体?残疾人是否应当尽力向健全人的“标杆”靠拢?只要有条件,就一定要矫正残疾吗? 片中的三位主角,尤其是昊伦与素恩,都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此有过不同的思考、彷徨与摇摆。也不止一次更改过内心的答案。
但归根结底,回到电影开篇,导演其实早已借幼年子信之口,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否定答案: 一切能够被聋人采用的有效沟通方法,都值得被重视!
即将到来日,将是个国际手语日。 在此,小派也借这部影片,呼吁屏幕前的你: 多多关怀身边的听障人士,从耐心聆听(或观看)他们的话语做起!
图源于网络 若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