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依据权威资料并融合个人观点进行创作,具体来源将在文中及文末详细列出!
罗永浩的一番“直白点评”,直接将西贝推向了舆论风暴的中心,而其董事长贾国龙的公开回应,更是让原本尚存的公众好感“火上浇油”。
不过,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刚刚受到主流媒体肯定、因吸纳刑满释放人员就业而赢得广泛赞誉的于东来,却突然站出来为西贝发声,此举也让他的公众形象迅速发生变化。
他为何要公开支持西贝呢?
西贝的接连失误:
罗永浩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条动态,直言自己在西贝用餐时发现,几乎所有的菜品都使用了预制菜,而且价格偏高。
随着罗永浩不断回复网友,他提出一个建议,是否应通过立法要求餐厅明确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这一提议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许多顾客开始对餐饮行业的“隐藏规则”产生强烈质疑和不满,西贝也由此成为众矢之的。
作为业内知名连锁餐饮品牌,西贝此前一直拥有不错的市场声誉。然而,罗永浩的连续质疑使西贝的形象迅速受损。
为了应对这场舆论危机,西贝董事长贾国龙迅速作出回应,坚称其菜品并非预制菜,并指责罗永浩散布不实言论,还公开了部分顾客的消费明细以“自证清白”。
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未能重建信任,反而引发了更大争议,贾国龙被网友批评“缺乏公关意识”“侵犯顾客隐私”。
更讽刺的是,贾国龙此前接受采访时曾公开赞扬预制菜,表示“美味佳肴都可以通过预制完成”,并认为这是餐饮业发展的趋势。
这一视频的曝光让公众意识到,西贝并非无懈可击,反而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从那一刻起,无论西贝如何解释,公众都已不再愿意相信。
于东来贸然表态
在西贝与罗永浩争执升级之际,本可置身事外的于东来却出人意料地公开站队,并连续三次为西贝辩护。
他在首条发言中表示:“感谢西贝和海底捞,让我能找到相对安心、口味不错的用餐场所。”配合这番表态的是一种明显偏向企业的语气,他试图安抚公众情绪,但却完全避开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预制菜”问题。
在舆论尚未明朗的背景下,这种表态显得过于情绪化,也明显偏向企业一方,这让许多原本支持胖东来的消费者感到不解甚至愤怒。
作为长期积累良好口碑的“公众信任典范”,胖东来及其创始人于东来早已被赋予了超越普通企业的期待——代表消费者发声。
然而,于东来的这次行为却让粉丝感到陌生和失望。这不是他第一次卷入舆论风波,此前他多次在公共事件中发表看法,也曾公开支持其他争议人物。
但这一次,他似乎低估了“预制菜”争议的严重性,以及西贝在公众心目中的信任缺口。在消费者看来,此时力挺西贝,不是在支持朋友,而是在站到消费者的对立面。
极致服务变成舆论短板
在此之前,胖东来一直被誉为零售行业的“良心典范”,深受消费者信赖。其细致入微的服务,如电子秤自动扣除塑料袋重量、大屏不播广告只播放新闻等,都体现了于东来对服务透明与极致的追求。
这种超越行业标准的运营理念,不仅让胖东来在河南本地市场赢得广泛认可,也让它成为消费者心中的道德标杆。创始人于东来也因此被赋予特殊的社会角色——消费者利益的代言人。
但归根结底,于东来仍是一位企业家,其立场不可避免地带有企业视角。这次舆论危机暴露出他在公众情绪把控方面的短板。
他试图倡导“给予企业家更多理解”,却忽略了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菜品成分的真实性和信息透明。公众期待的是“与消费者共鸣”的立场,而不是企业间的相互维护。显然,于东来这次低估了消费者的信任边界。
在舆论发酵后,于东来还在评论区回应,为自己辩护:“因为正义,因为要做一家不错的企业,企业家和团队所付出的努力太不容易了。”
但这种回应并未触及问题核心,反而加深了公众对他偏袒企业的印象。
随后,于东来的社交账号被设为私密,相关发言也被删除,看似是为了缓解争议,却给人一种无奈退场的感觉。
关于预制菜的争议
“预制菜”之所以能迅速成为社会热点,是因为它击中了消费者的普遍焦虑。作为提升餐饮效率的产物,预制菜在企业看来无可厚非,但在大众认知中却几乎等同于“工业化加工食品”。
消费者普遍认为,只有现场制作的菜品才算得上新鲜,而“非现炒”的做法则被视为欺骗。而企业则利用“中央厨房加工”与“预制菜”之间的模糊定义来规避责任,这无疑加剧了消费者的被欺骗感。
消费者并非排斥预制菜,他们真正抗拒的是信息的不透明。他们希望了解每一道菜的真实来源与制作流程。
反观于东来,这次事件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作为公众眼中近乎完美的企业家,他在为同行发声时显得过于草率,忽略了消费者最敏感的痛点。
对于胖东来而言,这不仅是品牌信任的一次考验,更是一记警钟:信任的建立需要多年积累,但崩塌却可能在一瞬间发生。
文章信源:界面新闻---2025.09.12:《西贝称罗永浩“预制菜”指责不实,于东来发文力挺》南方都市报---2025.09.12:《获于东来力挺!西贝发公开信称罗永浩指责不实》极目新闻---2025.09.13:《于东来未删除力挺西贝言论,账号设为私密非粉丝无法查看,凌晨发声:西贝如有问题相信会积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