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以“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在京正式启动。记者从启动仪式获悉,近年来北京将食品安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打造“从农田到餐桌、从京外到京内”的全链条监管机制,让首都人民的餐桌更安全、更放心。
走进北京一农业标准化基地,绿油油的蔬菜正通过标准化流程采收、检测,随后直接送往商超。这样的标准化基地,北京已建成1100余家,年产农产品118万吨,占全市“菜篮子”产品总量的46%,成为首都人民餐桌优质供给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北京还持续推动农产品品质升级。目前全市绿色有机认证主体达500余家,年产量超40万吨,较“十三五”时期提升85%以上,越来越多“绿色标签”农产品端上百姓餐桌。
在监管手段上,本市通过“北京农安宝”小程序实施“一户一码”智慧监管,每一户生产主体都有专属编码。农产品从种植到上市的全流程信息可追溯,真正打通了农安监管“最后一公里”,这一创新经验已在全国通报推广。针对食用农产品安全风险,北京还常态化开展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攻坚治理专项行动,全面开展食用林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实现樱桃、苹果等主要食用林产品追溯体系全覆盖,从田间到货架的“安全防线”越筑越牢。
在校园食品安全领域,北京积极探索“中央厨房+微厨房”运行模式,试点净菜直供、集中配送等新方式,从根源上解决校园食品接触人员多、操作环节多、制作流程长、现场监管难等问题。在校园食堂、网餐外卖、后厨卫生监管方面,北京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推广“扫码检查”、非现场监管手段,进一步加强“以网管网”,深化政企数据对接,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全市共有校外供餐企业74家,其摄像头已全部接入市场监管系统,运用AI智能手段精准识别风险。
对不合格食品,北京更是建立“防火墙”——构建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红灯”机制,对本市一级批发市场严把入场关,坚决阻断不合格食材进京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