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清晨,毕节市第一中学操场上,教师朱启平早已融入晨跑的学生群中。对他来说,晨跑不只是锻炼,更是陪伴,是点燃山区孩子希望的日常。
2009年,朱启平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城市的繁华没有让他忘记家乡孩子那渴求知识的目光。在北师大,他发起贵州岩口爱心支教队。
此后四年暑假,他都按时回乡支教。经费短缺时,他从勤工俭学的微薄收入里硬挤出钱,每月固定省元买图书文具。这支队伍不仅提升了山里娃的成绩,还让不少濒临辍学的孩子重回课堂。在他的努力坚持下,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助力家乡教育。
毕业季,面对大城市重点中学的邀请,朱启平毅然回到家乡毕节任教。响应国家号召,怀揣教育理想,他在家乡中学的三尺讲台一站就年。
从支教志愿者到扎根的“孩子王”,赤子之心从未改变。他深知山区孩子求学不易,寒暑假成了他的“工作日”。他跋山涉水走访学生家庭,倾听他们的困境。了解实际困难后,他主动利用假期为困难家庭孩子义务辅导。12年里,这份付出助名山里娃考入大学。他始终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陪学生跑步晨读,鼓励他们在作业周记中吐露心声,坚信健康的身心是孩子远行的基石。
朱启平的爱不仅在课堂。2013年,他和同为北师大毕业的妻子李秋菊创立“晨曦微光”助学项目,为贫困学子送去经济资助和精神慰藉。
如今,项目已帮余名学生,资助金额.5万元。朱启平不仅出钱,更用心。他鼓励孩子:“有困难,就写信给我。”
织金的曾杰(化名)寄来诉苦信:“启平哥,我家穷,好迷茫……”得知曾杰家三个哥哥上大学靠父母打工支撑,朱启平心疼不已,和妻子商议后每月资元直至其考上大学。如今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曾杰,感激不已,立志成为像恩师一样的引路人。
朱启平坚持用北师大信笺,饱含真情回复每一封求助信,273封回信字字关情,不少“心语”长达千言,还帮个曾陷抑郁的学生重获阳光。
学生生日时,一张北师大明信片总会准时送达,上面是朱启平亲手写下的励志话语和人生感悟。12年来,这样的生日贺卡已送张,如点点萤火,照亮孩子求学路。在他的努力下,已多名山区学子考入大学。
朱启平自身也是勤学榜样,繁忙教学之余,他完成北师大教育硕士学业,还继续攻读教育博士学位,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坚持学习,改变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