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历史!那些展品背后的星辰大海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学术重镇、文教高地,不少高校有自己的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这些场馆不仅是高校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缩影,更因为不同高校的术业专攻,得以从不同维度记录国家发展历史中的方方面面。在这些高校场馆展示的每一桩历史事件、每一份历史档案、每一件校史实物、每一幅历史图片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有名或无名的人,将个人选择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之中。即日起,本报开设《校馆弦歌》专栏,记者将陆续走进全国多所高校打造的“场馆育人”青春课堂,挖掘这些沉默展品背后的故事,去读懂其中跨越时空的壮阔。

——————————

  在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两弹一星”清华元勋展区,14位出身清华大学的“两弹一星”元勋肖像在聚光灯下熠熠生辉,目光仿佛穿越时空;北京大学校史馆的玻璃展柜中,一张略显斑驳的报纸,实�年我国第一张采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输出的印刷品,默默展示着汉字告别铅字印刷的起点;而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新中国第一架由高校自行设计制造的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的银色机翼上,似乎仍留�年那些年轻人奋斗的掌纹……

  这些沉默的展品无声诉说着历史,记录着无数个体抉择与国家命运交织的珍贵记忆。承载这些记忆的高校,正是新中国成�多年来科技自立自强奋斗史的书写者之一。

  9月中旬,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部分高校,试图在学校的校史馆、博物馆追溯那一段段光辉岁月,探寻历史长河中的璀璨印记。

  科研人员投身的一个个项目,都是必须完成的“使命”

  清华大学物理�级博士生杨晓旸站在“两弹一星”清华元勋展区的照片墙下,目光与肖像中的先辈交汇: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

  那面墙上的每一个名字,都曾在共和国最深的夜空中激起无声的惊雷。

  在那个年代,展现在科研人员面前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科技“零基础”的现状。诸多科研人员投身的一个个项目,都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使命”。

  “先辈们的工作环境极为艰苦,与现在截然不同。而他们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伟大事业,我们作为学生,身处今天的优越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先辈们为祖国建设奉献青春的精神?”杨晓旸把目光转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满怀感触地说。

  北京大学校史馆里,于敏的名字和照片陈列其间。这�年毕业于北大物理系的“两弹一星”元勋,率领团队研究氢弹原理,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仅用时两𻂐个月。他隐姓埋�载,用中国人自己的方法去设计和计算,勾勒出共和国最坚实的核盾牌。

  而一份静静躺在玻璃展柜里�𻂏月的报纸,讲述的则是另一个故事。这份名为《汉字信息处理》的报纸样张,每一个汉字都保持�多年前刚刚诞生的清晰模样。旁边的汉字激光照排胶片,无声展示着王选在实验室里艰苦攻关的成果。展签上简短的文字背后,是他用数学算法,让汉字跨越数字鸿沟的突破。

  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里展示的“北京一号”,则讲述了一个“众志成城”的故事。这架飞机是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由北航自主设计制造。1958年,当时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记者注)的师生员工,仅用�天左右,就完成了从第一张蓝图到飞机首飞的全过程。

  1958𻂑�日,“北京一号”在北京首都机场首飞成功,先后进行�次飞行,累计飞行时�小时。

  “56万工时,16.5万个零部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物馆首席专家韩国军感慨道,“研发工作量巨大。”用他的话说,“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指导着北航将一切教学、科研和文化活动都围绕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展开。在那个“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时代,以北航为代表的科研高校,必须回应“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一代又一代青年,就这样将他们的才华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倾注在一片百废待兴的土地上,铸就了从一穷二白到星辰大海的基石。

  展品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传递了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在“两弹一星”清华元勋展区的旁边,依次排列着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核研院”)历史成就展和清华百年理工成就展。

  前者集中展示了核研院的技术成果。核研院,俗称“200号”,�世�年代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内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行的第一座核反应堆的所在地,见证了清华大学乃至中国核能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清华百年理工成就展则沿着时间轴线,生动呈现了清华理工学科一个世纪以来的辉煌成就。展厅中的每一个展项,都在诉说着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的动人故事。

  无级变速混凝试验搅拌机,是中国给水排水工程专家许保玖在清华任教期间,�年设计的。据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展鹏回忆,当时实验室缺乏该类搅拌机,市面上也难以购得,导致无法进行相关试验。许保玖主动请缨,自行设计搅拌机。尽管当时许多人认为这是机械专业的事,与给水排水专业相去甚远,但许保玖在实验室塔楼的二楼设备间空隙里支起绘图桌,潜心工作数月,最终完成了无级变速混凝试验搅拌机的全套设计,包括总装图和各零部件图。设计图交由学校设备加工厂生产了两台,满足了当时的教学科研需求。

  “这是清华大学教师‘自力更生’研发的无级变速混凝试验搅拌机,意义非凡。”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收藏部负责人刘年凯感慨道。

  “我们不仅展示科技成果,更希望传递其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刘年凯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这些展品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我们也希望观众能在这里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同时激励新一代学子投身科学事业,继承优良传统,为中国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高校已成为多个新兴学科和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策源地与主力军。从大型计算机到人工智能,从汉字激光照排到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从航空航天新机型、飞行控制到虚拟现实,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不断涌现,并被记录在校史馆、博物馆中。

  北京大学校史馆的展品中还包括药学家屠呦呦的事迹。她�年考入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此外,北航博物馆里还珍藏着P-61B夜间战斗机、中国第三代多用途全天候战斗机歼-10、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垂直与短距起落的战斗机“鹞”式飞机、天宫空间站模型等珍贵展品。

  “看到这些展品,会给我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也促使我更深入地发掘背后的故事。”站在“北京一号”的机翼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周子轩说。

  在这�多年接力的背后,是对“国之大者”的深切牵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研环境经历了显著变化,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从最初的“解决有无”到如今的“追求卓越”,从跟踪学习到并跑甚至领跑,国家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竞争的主战场已转向信息、生物、材料、航天等前沿领域。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校将前辈们积累的丰富空天领域科研和实践成果,打造成触手可及的学习资源,将“空天报国”的志向生动地呈现在莘莘学子面前。

  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内,多位北航教授联合为前来参观的青岛五十八中学生上了一堂“博物馆内的航天科普课”。

  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付丽莎以案例为引,给中学生们带来了以“赓续传承航天精神,谱写航天强国新篇章”为主题的思政课。“北航的思政课教师要能让航天精神‘从天边来到学生身边’。”付丽莎说。

  博物馆内的每个模型和展品,都能从内到外,系统地呈现其发展背景和当前技术最前沿的内容,从而延伸出丰富的话题和问题,供现场的学生讨论。

  在歼-10战斗机前,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研究员徐远志围绕飞行原理、机载设备、构造等进行现场讲解。他表示:“�堂理论课,不如来到现场见一见、摸一摸。”

  在航空发动机展区,刘大响院士讲授着关于发动机设计制造的知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他勉励青年学子要自力更生、开拓创新,为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贡献力量。

  “未来,北航将拓展至‘天、空、地、海、浅、网’6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学和科研任务会愈发繁重,但北航人将继续保持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韩国军说。高校科研史的核心驱动力,从来不仅仅是论文与奖项,更是每一代科学家心中那份对“国之大者”的深切牵挂。

  再次回溯历史,从一个个历史瞬间到如今波澜壮阔的科研图景,这是一场持�多年的接力,精神血脉得以传承。

  正如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所言,通过科技文物的展示,引导观众思考科技与中国近现代史、科技与民族振兴、科技与现代化、科技与人类未来等深刻话题。

  “我们的目标是,立足清华、面向中国、走向世界。”他说。

马鞍山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