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云祥与德云社之间的矛盾

编辑|云上乌托邦 前言 这段时间,德云社可以说风波不断,德云社创始人之一张文顺先生的孙子宁云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澄清3个问题。 看似是澄清,但实则是想借此毁掉郭德纲的人设,但是他没想到的是,网友先把他的黑料扒干净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宁云祥发文 宁云祥在发文中首先为父亲正名,称其在“郭家菜”担任大堂经理期间,仅负责基础管理工作,如服务员调度和卫生监督,对饭店的核心运营决策并无话语权。 他强调父亲只是普通打工者,却长期为饭店倒闭背锅,承受“尸位素餐”的指责,这对家人并不公平。 但是他有没有想过, 他父亲能担任大堂经理一职也是看在张文顺老爷子的面子上 ,而他父亲并没有什么管理经验,只能说倒闭是早晚的事。
宁云祥坦言自己早在2013年就因“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首次离开德云社,回归后工作强度依旧很大,却始终未获得与其劳动匹配的酬劳。 但是网友却扎心的指出他薪资少并不能说全是德云社的问题,而他自身没有“观众缘”,导致一直不红,这也是原因之一。
他特别指出德云社作为行业龙头,竟未为员工缴纳社保,多年来社保费用均由自己承担,这一做法不仅寒了老员工的心,更暴露了公司管理的规范性问题。 宁云祥主动取消“德云社演员”认证,直言“没必要挂别人公司的认证”,这一举动被视为与德云社彻底切割的信号,既表达了对公司的不满,也试图通过“去标签化”重塑个人形象,为后续发展铺路。 宁云祥的发文看似是对个人经历的澄清,实则每一条都暗藏对郭德纲和德云社的不满。
他巧妙利用“郭家菜”事件为父亲平反,实则暗戳戳指责郭德纲作为老板决策失误却让员工背锅,用“社保自缴”等具体细节揭露公司管理漏洞,试图引发公众对德云社“剥削员工”的共情。 但这种“暗戳戳”的内涵式爆料,既缺乏直接证据,又显得格局不够,作为云字辈老员工,二次出走时选择用“小作文”而非理性沟通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陷入“卖惨博同情”的争议
过往被扒 宁云祥的外祖父是德云社创始人之一张文顺,2009年张文顺临终前,将宁云祥托付给郭德纲,留下“以后他就是你亲爸爸”的遗言, 因此宁云祥以“云字辈”身份加入德云社 ,起点颇高。 早年郭德纲对其寄予厚望,将他与张云雷、孟鹤堂等并列为“德云四公子”,试图重点培养。 2013年,宁云祥首次因薪资和发展问题离开德云社,消失八年,2021年回归后,从青年队重新起步,却因资源分配边缘化,再次于2025年选择离开。
此次不再默默退出,而是通过“三件澄清”公开揭露德云社管理问题,被外界视为“撕破脸”式决裂。 宁云祥的爆料并未完全获得公众同情,有网友指出,郭德纲念及张文顺恩情,对其家人已算厚待,但宁云祥却因个人发展不顺频繁“跳槽”,此次更试图利用外公的“功臣”身份施压,显得“不知感恩”。 此外其母亲被曝曾控制德云社小园子茶水收款码,被质疑家族长期在德云社“吃红利”却仍不满足。
而且宁云祥本人也颇具争议,首先他本身的业务能力就不过关,在德云社这样人才济济的团体里,演员的业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演艺生涯的兴衰。 宁云祥的基本功,尤其是“说”这一项,实在难以达到要求,对于像《报菜名》《八扇屏》等经典贯口节目,表演者最起码要做到流利、清晰。 可宁云祥在舞台上表演时,状况百出,台词念得磕磕巴巴,甚至还频繁出现忘词卡壳的情况,这实在难以让人看到他的专业性。
而在学唱方面,他的表现更是不尽人意,在一场小剧场演出中,他尝试演绎京剧经典名段《贵妃醉酒》,结果却惨不忍睹,糟糕的演唱效果甚至气走了现场的部分观众。 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他在表演时也很难自然流畅地“抖包袱”,如此不尽如人意的舞台呈现,也难怪他一直未能走红。
风波背后 宁云祥提到的“社保自缴”,直击德云社作为公众公司的合规性漏洞,根据劳动法,为员工缴纳社保是企业法定义务,德云社若长期未履行,不仅损害员工权益,更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而“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则反映出公司内部薪酬体系不透明,头部演员与普通演员收入差距悬殊,基层员工获得感低。 德云社的“云鹤九霄”辈分体系,表面是传统师承,实则暗含资源分配的“亲疏远近”。
宁云祥作为“关系户”,早期被捧为“四公子”,却在后期因“流量至上”的市场逻辑被边缘化。 反映出公司从人情管理向商业至上转型中的阵痛,当情怀无法兑换成真金白银,曾经的“自己人”也可能成为利益博弈的牺牲品。
过往德云社弟子出走,公众多站在郭德纲一方,指责弟子忘恩负义,但此次宁云祥事件,舆论出现分化,部分人认可其揭露行业潜规则的勇气,更多人则认为他吃相难看,利用家族背景炒作。 这种转变预示着公众对德云社的滤镜正在消退,开始以更理性的视角审视其“师徒情深”背后的商业本质。
结语 宁云祥事件看似是一场普通的“员工离职风波”,实则暴露出德云社在规模扩张中面临的深层挑战。 对宁云祥来说,与其纠结于过往恩怨,不如专注提升个人实力,在相声行业,观众最终买单的是作品,而非“功臣后代”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