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NASA在空间生命保障系统研发方面存在关键差距,中国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西楼楼楼高 来源:马鞍山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14评论数:
【文/网 熊超然】“科学家发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空间生命保障系统研发中存在关键差距,这可能会阻碍美国在长期载人空间探索和居住方面与中国竞争,中国则遥遥领先”
香港《南华早报》9月14日报道指出,一个由包括NASA研究人员在内的科学家团队发现,在中俄已计划联手建立月球科研基地之际,美国在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研究上的投入有限,正在削弱其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力。该团队称,过去的研究和政策决定——例如削减经费和项目,造成了NASA当前在空间居住能力上存在“关键差距”(Critical gaps)。
“如今正处在重返月球的边缘,NASA需要开发关键能力,以建设并运营月球前哨基地。”该研究团队在8月16日发表于同行评议期刊《npj-微重力》(npj Microgravity)上的论文中写道。
据报道,这篇论文由普渡大学、美国东北大学、犹他州立大学、犹他大学等美国高校,以及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和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共同撰写。
目前,美国的空间生命保障系统,包括国际空间站所采用的方案,都依赖于补给飞行任务来输送水、食物及其他消耗性物资。
研究团队指出,长期载人任务若超出地球轨道前往月球或火星,将受到补给发射带来的巨额成本和复杂后勤问题的限制,同时也面临辐射和微重力对人体产生影响的安全担忧。
生物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BLSS)——即利用生物体循环与生成氧气、食物和水等资源的人工生态系统,被认为是长期深空人类任务的更优解决方案。这些系统(又称BLiSS)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创造一个可持续的闭环环境,满足食物和废物管理等基本生存需求。
“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商业层面,缺乏可用的BLiSS技术和系统,目前都限制了载人月球探索计划的目标实现。”该研究团队写道。
2023年11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对外发布由神舟十六号乘组返回地面前手持高清相机,通过飞船绕飞拍摄的空间站组合体全景照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
论文通讯作者、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教授D·马歇尔·波特菲尔德(D. Marshall Porterfield),曾在2012年至2016年担任NASA总部空间生命与物理科学部门负责人,负责未来人类探索相关科学的研究。他指出,美国采用了“完全错误的模式来进入太空”,重心放在了充当“后勤运输商”而不是“后勤提供者”。
上世纪90年代,NASA曾把生物再生式方法作为研究重点,包括为太空探索开发可持续农业系统,这一研究还促成了受控环境农业产业的诞生。NASA的下一阶段研究,是生物再生行星生命保障系统测试综合体(BIO-Plex),旨在评估可为未来太空任务提供食物、水和可呼吸大气的生命保障系统。
研究团队指出,2004年,在一项大规模研究导致预算削减和研究重点转变后,该综合体停止运行并被拆除。“NASA开发这些生物再生技术的预算被削减后,再也没有恢复。”波特菲尔德补充称,目前剩余的生物再生技术研究,正面临特朗普政府进一步削减2026财年预算的威胁。
研究团队指出,自21世纪初以来,美国对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研究的支持逐渐减弱;而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过去20年间一直“积极支持并推进”这项研究。当年BIO-Plex的公开计划,“支持了中国国家航天局迅速建立一项生物再生栖居地技术项目的努力,以建成可操作的人类月球前哨,并在随后展示了其可行性”。
“月宫一号”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中国首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综合实验装置,是一个密闭舱系统,其中包括植物舱、废弃物处理装置、餐厅和卧室,用于开展月球基地生命保障系统的地基试验研究。
“除了中国的努力,目前没有其他官方项目在推进一个完全整合的、闭环的生物再生架构,用于建立月球或火星栖居地,甚至用于支持长期的人类太空驻留。”研究人员还表示,中国国家航天局近期公布的计划显示,“中国在这些新兴努力以及技术的规模与领先地位上,已超越美国及其盟友,尤其是与NASA当前项目相比”。
《南华早报》回顾称,在与苏联的太空竞赛期间,美国政府曾对科技项目进行大量投资,其中包括创建NASA。即使处于冷战的紧张状态下,美苏在太空领域的科学合作也未停止,最终促成了包括美国、苏联(后来的俄罗斯)、欧洲、日本及其他伙伴在内的国际空间站项目。
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爆发后,数十年的成功合作宣告终结,目前美俄之间仅剩的太空合作项目是履行对国际空间站的义务,而国际空间站计划在2030年退役。
而早在十多年前,美国还曾对中国祭出“太空封杀令”,曾以政治、资金、技术等方面缘由,将中国排除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之外。2011年,美国又通过了旨在禁止中美两国航天合作的“沃尔夫条款”(由当时的美国众议员弗兰克·鲁道夫·沃尔夫提出,Frank Rudolph Wolf),以所谓“存在间谍风险”为理由,封死了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合作的道路。
不过,这些都并未阻挠中国航天的发展步伐,中方在这一高难度的领域“杀出一条血路”,创造出如今的耀眼成就。虽然中国没有加入国际空间站,但自2021年“天宫”空间站发射以来,中国即将成为唯一在地球轨道上拥有载人航天设施的国家。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