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后,兄弟姐妹的家你还能回得去吗?
老话讲:“树大分杈,子大分家。”父母就像一棵大树,等大树不在了,兄弟姐妹也就各自奔前程了。年轻的时候,总觉得血缘最亲,怎么都断不了。等到大家都头发白了,再坐到一起吃饭,吃的哪只是饭呢?品的是这几十年的人情冷暖,是一家人的真心有几分。过去父母在时遮着掩着的,如今看得清清楚楚。有些结局,其实早就注定了。
争家产最凶的,往往是老了缺钱的人人说“利字旁边一把刀”,一点不假。拼命争遗产的人,争的不是钱,是自己晚年的那点安全感。人越缺什么,就越把什么抓得紧。年轻时候没攒下底子,老了只能指望父母那点遗产过日子。这种争抢,说到底,是慌了,是怕了。
老故事里说,明朝有个钱老板,去世后留下两个儿子。大儿子已经成家,小儿子还在读书。分家的时候,大哥欺负弟弟年纪小,一把拿走七成家产,只给弟弟留了点老破房子。弟弟没办法,只好拼命读书,后来考上了进士,当上了官。大哥呢,生意做不好,还迷上了赌,没几年就把家业败光了,老婆孩子也走了。到最后,他没脸没皮地去找弟弟要钱。弟弟心软,每月给他些银钱米面,但再也不想见他。
《增广贤文》里早说了:“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争家产看似赢了钱,实则断了亲。兄弟姐妹,是老了以后最后能靠得住的人。别为点钱,把这条路堵死了。人到晚年才明白:能陪你扛过苦难的从来不是钱,是情。
不养父母的人,往往家门风气不正老理讲得好:“重钱财,轻父母,不配为人。”不孝顺的人,不光自己损福气,还会带坏一大家子。不养父母,表面是怕累怕麻烦,其实是家门开始败了。这样的人,心里又冷又硬,不懂感恩。等他老了,他的孩子也多半会这样对他。门风一旦坏了,好几代都难改过来。
清朝时候,有对李老爷老两口,辛辛苦苦攒下百亩良田、几家店铺。他们有三个儿子,老了说好轮流到儿子家住。一开始在大儿子家,还算过得去;轮到二儿子,就开始嫌老人动作慢、碍事;到了小儿子那儿,更是没好脸色,饭都不给吃饱。不到两年,老两口被扔到老屋牛棚边住,没人管。冬天连床厚被子都没有,老太太活活冻死了,老爷子又气又病,也没撑多久。乡亲们没有不骂的。更可悲的是,他们的孩子也学样,对父母一点尊重都没有。所以说,一个家最大的福气,不是有钱,是孝道。孝顺父母、兄弟和睦,才是家道兴旺的正道。
总翻旧账的人,自己最苦古人说“忧能伤人”,一点没错。天天抱着过去那点恩怨不放的人,其实最苦的是自己。表面是在怨别人,其实是用过去的事一遍遍折磨自己。放不下,就是不停跟自己较劲,心永远静不下来。到最后,气出病来,苦的还是自己。
就像鲁迅和周作人两兄弟,本来都是大文豪,却因为一些家里琐事闹翻了。1923年,周作人给鲁迅写了封信说:“以后请不要到后边院子里来。”就这一句话,兄弟俩一辈子再也没和好。直到鲁迅临死,心里还挂着这件事;周作人晚年也后悔,可再也来不及了。
兄弟姐妹,是这世上除父母以外最亲的人。年轻时候吵过闹过,到老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与其算旧账,不如珍惜还能见面的日子。心宽了,路才宽。当你不再惦记那些陈年旧事,才会发现,日子其实可以过得很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