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洪波迎战雷军,祭出两大Agent

家电三巨头美的、格力和海尔,正面临小米的强力挑战。小米家电连续多个季度狂飙突进,已经让三巨头感到不安。

格力对于小米格外警惕。在小米攻势最凶猛的空调赛道,针对奥维云网7月空调线上市场份额数据,格力与小米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海尔同样感受到压力:去年7月,小米以12%的全渠道份额,超越海尔跻身前三。到了今年7月,海尔收复失地,市场份额升至15%,小米则回退至10%。

三巨头中,美的领先幅度较大,市场份额暂时还不会被小米撼动。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此前公开表示,战术上重视小米,战略上并不害怕小米进来。不过,方洪波坦诚,美的做了十几万字的小米研究报告,“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一路不断地在学习它”。

近期,美的披露了AI Agent(智能体)领域的业务进展。面向生产制造环节的Factory Agent(工厂智能体),以及面向日常使用场景的Home Agent(家居智能体),成为方洪波和美的抵御来势汹汹的对手的新武器。

8月下旬,字母榜(ID: wujicaijing)来到湖北荆州,走访当地的美的洗衣机工厂。

这座工厂将14个智能体部署在38个核心生产场景中,由“工厂大脑”通过Agent-to-Agent(A2A)通信进行多智能体自治协同,调度机器人等具身智能硬件执行不同任务,并辅助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等进行运营决策。

与智能工厂相比,智能体工厂的最大区别是“主观能动性”更强。

在工厂大脑和智能体的驱动下,不同场景的智能终端具备了感知、理解、决策及行动能力,无需人工指引就能完成工作,大幅提升整个工厂的效率。这座颇具科幻感的工厂,也得到了WRCA“世界卓越的首个多场景覆盖的智能体工厂”认证。

除了工厂智能体,家居智能体是美的做AI的另一个重心。

目前,美的各个产品线已经全面支持家居智能体,包括空冰洗、热水器、照明、厨房设备等。美的还推出了AI助手“小美AI”,在美的美居APP占据醒目位置。

借助小美AI,用户可以语音控制不同家电,或是查询信息、预约维保、购买商品等。而美的家电在智能体的加持下,也可以自主感知、决策、规划和执行不同任务。

此外,美的还提出要做“人车家”生态,已经与鸿蒙智行、蔚来、广汽等车企完成协议对接。同时,美的还和华为、荣耀、vivo、OPPO等手机厂商,以及小度、天猫精灵等智能硬件品牌达成合作。

手握两大智能体,方洪波和美的有了应对小米竞争的利器。同时,美的试图以家居智能体连接手机与家电,并联合其他企业做“人车家”生态,其路径与小米存在颇多相似之处,也折射出方洪波“不断学习”小米并非空言。

AI大模型是科技大厂的兵家必争之地,新BAT是国内这一领域的主角。小米虽然不算头部玩家,但也在这一领域有不小投入,做出了自己的大模型。而将AI技术应用于家电,最早试水的也不是家电厂商,而是小米这样的科技公司。

相比之下,家电技术迭代相对较慢,家电企业长期将渠道建设、性价比、品牌矩阵等作为竞争焦点,研发重心是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做延伸,比如保鲜冰箱、新风空调等,对于AI大模型这样的前沿技术热情不高。

但小米以“门外的野蛮人”之姿大举进攻家电,并在短时间内拿下显赫战果,给整个家电行业敲响警钟,也让家电拥抱AI大模型变得迫切。在稳居行业龙头多年后,方洪波和美的需要在对手擅长的技术领域,打一场从未打过的智能体战争。

A

美的从2023年开始尝试AI大模型及应用。“最开始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尝试AIGC在美的落地,得到集团管理层的支持,然后去推动。”美的集团IT总监周晓玲称。

两年后,美的两大智能体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美的荆州洗衣机工厂,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已经融入生产流程中。

字母榜在现场看到,在注塑车间,一台上半身为人形、下半身为轮子的美罗机器人,抓起一个重达9公斤的洗衣机后桶,将其送到3D质检台。

随后,这台机器人自主行进至消防栓前,通过头部的摄像头检查设备状态;又查看了旁边的水压表,检查注塑机的噪音和润滑油液面,全程不需要人工干预。

在长期运行可靠性实验室,几十台不同型号的洗衣机排成几排。名为“玉兔”的AI巡检机器人往来穿梭,通过摄像头等传感器查看洗衣机的运行状态,比如是否发生异常位移、漏水,噪声是否过大等。

在美的智能体工厂,像美罗、玉兔这样的机器人还有很多,分布于不同生产环节。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按部就班相比,这些机器人“眼里有活儿”,能够根据“看到”“听到”的现场状况来自主决定下一步的动作,关键就是智能体技术。

在智能体的加持下,机器人操作其他设备,并不依赖设备之间的通信,而是自主感知、反馈给工厂大脑的智能体,后者经过分析判断,决定机器人下一步该做什么,以及是否调用其他智能体和机器人,是否需要向相关人员发出提醒。

这套工厂大脑+智能体+机器人的系统的优势在于,工厂不需要给每个设备加装传感器,也不需要让机器人去逐个适配设备,就能将成百上千的设备纳入自动化网络中,实时运维管理,还可以通过收集、分析运行数据,持续提升整个系统的运转效能。

在实际运行中,如果一个智能体无法解决问题,工厂大脑会协调多个智能体来帮忙。这种多智能体自治协同的能力,提升了工厂智能体的泛用性和可靠性。

周晓玲坦言,美的受到了AI明星产品Manus的启发。她表示,工厂内的一个场景,可能需要拉通不同智能体、不同的数字化系统。“单一智能体可能无法完全支持一个完整场景,因此要做多智能体。”

除了调度机器人干活,工厂智能体还可以帮助工人减负、增效。

字母榜在工厂看到,美的针对检修场景,专门研发了一款搭载高精度相机、动态视频捕捉系统和HUD的AI眼镜。依靠工厂大脑,AI眼镜通过工艺智能体获取图纸,并与品质智能体联动;工作人员佩戴眼镜,能够在检修过程中以第一视角获得实时指引,如果操作错误或动作不规范,AI眼镜马上就会提示、纠正。

美的集团AI研究院院长徐翼表示,在人工首检过程中,工人需要肉眼检查产品部件的文字、图案是否正确。AI眼镜可以自动判断结果,显著提升效率和准确率,还会分析哪些工序容易犯错,帮助改进。

周晓玲认为,与传统工厂相比,智能体工厂的最大区别在于“进化”能力,可以不断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效率越来越高。

比如,美的洗衣机产品线庞大,型号很多。“洗衣机生产下线速度很快,不同型号打螺丝的位置不一样,对机器人要求很高,它要自己随时能够去切换。”她说。倘若把执行代码写死,机器人就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只有依靠工厂大脑和智能体,让机器人自己观察、判断、做决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工厂大脑是有学习能力的,会根据每天的生产情况和知识库去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进行推理和决策,然后交给机器人去执行。”周晓玲说。她认为,全局自治、极致柔性、数字孪生以及可持续,是智能体工厂的四个显著特点。

B

除了工厂智能体,美的还把智能体引入家电中。

美的此前发布了小美AI家庭助手,用户可以通过美的美居APP使用。据介绍,基于家居智能体,小美AI变成了一个垂直于智能家居领域的专属智能体。用户可通过小美远程语音操控家电家居,生成个性化场景。

家电语音控制并不新鲜,就连一些几十元的台灯、电风扇,都能实现简单功能。但通过AI大模型和智能体,家电不仅能听懂用户的更多指令,还开始主动“动脑筋”。

传统语音控制受限于技术,通常限制语音内容,用户需要精准说出“开/关机”“调高/调低温度”等,家电才能做出响应。但在AI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加持下,用户可以更自然地下命令。这是用户能够感知的最大区别之一。

周晓玲介绍,美的语音服务链路引入了自研的美言大模型,能够实现对复杂对话上下文的理解、精准意图识别与无效请求过滤。此外,还基于智能体技术架构,对传统的语音技能进行了大量重构,以提升交互的流畅度、推理执行的准确性,提升结果反馈体验。

例如,用户说“我回家了”,家居智能体就会同时调度不同家电,让灯光亮起、调整到用户偏好的亮度和色温,空调也会以合适状态运行。用户说“我要睡觉”,灯光自动熄灭,空调切换至睡眠模式,窗帘也会自动闭合。

此外,家居智能体还会主动“找活干”,根据传感器和联网数据,协调不同家电工作。

以空冰洗为例,在智能体加持下,空调如果发现未来几天有雨,室内可能湿度过高,就会主动调整设置,将室内湿度保持在舒适区间;冰箱可通过内置的AI摄像头,识别用户放进来的食物,设置合理的冷藏参数,并在食品保存时间过长时发出提醒;洗衣机则可以根据衣物类型、材质,以及水质、气温等环境数据,自动匹配合适的洗涤和烘干参数。

给家电配备智能体,可以增加差异化卖点、创造溢价空间。但美的的野心不止于此。除了唤醒和调度家电,美的家居智能体也是“人车家”的主入口。

在8月初的全屋智能发布会上,美的描述了这样的“人车家”联动场景:

清晨,用户在客厅通过美的美居APP提前5分钟远程启动车辆空调,将车内温度由45摄氏度降至 26 °C;上车后,系统自动关闭远程模式,并切换为车主常用温度,全程无感。

傍晚,用户驾驶车辆进入回家地理围栏,系统智能启动“回家模式”:空调提前开启,灯光自动亮起,空气净化器、热水器也同步启动,扫地机器人自动归位。

在美的的设想中,“人车家”的体验融为一体,丝滑无感。要想实现这一蓝图,家居智能体自然不可或缺。此外,美的从车圈和手机圈找来不少“外援”,还上线了美的IoT开发者平台,开发者可通过标准化接口简单快速适配产品,从而为接入更多第三方设备打下基础。

“人车家”一直是小米的口号和追求。如今,美的也描绘了同样的图景。

所不同的是,小米造了手机和车,家电也准备自建工厂、由代工改成自己生产。而美的现阶段只做家电,手机和车都交给别人。在这一层意义上,美的反而比小米更“轻”,而贯穿不同设备的智能体是“轻”的根基。

C

在AI大模型赛道,美的和小米都在两年入局,行进方向却大不相同。

小米2023年8月推出MiLM,美的两个月后公布了家居大模型“美言”。随后两年间,小米大模型的发展路径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类似,除了升级MiLM,还做了推理模型MiMo。

相比之下,美的把重心放在了各种智能体,尤其是多智能体协同上。在工厂里,智能体之间互相协同,调度机器人、协助人类工作;在家居场景下,不同设备在多智能体的协作下联动,还会和其他品牌的手机、汽车联通。

对于AI大模型,美的的策略十分清晰:不做通用大模型,只做垂直模型,专注于智能体。

通用大模型耗资巨大,美的避开这一领域,有助于减轻人员、资金和算力压力。周晓玲透露,美的AI算法团队约有400人,拥有H100千卡集群,两年累计投入近10亿元。

在周晓玲看来,美的并不存在AI算力瓶颈。未来如果不够用,可以采购更多芯片,或租用公有云的算力资源。

只做垂直模型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使用美的公司内部的专业知识作为数据源,尽可能减少幻觉。这对于工业生产场景尤为重要。

另一方面,美的并不“排外”,其智能体不仅接入多个公司的大模型,还会向外输出,提供给其他公司使用。

对于支撑智能体的大模型,美的并不强求只使用自己的美言,而是同时接入多个大模型。周晓玲表示,美的智能体会根据场景,去判断使用哪些模型,比如用GPT做语言翻译,用自己的大模型做专业信息查询等。由于使用了阿里的开源模型千问,美的与阿里在模型、算法等方面有不少合作。

此外,美的不少智能体已经和外部企业对接,据称已经赋能十大行业的40多个细分行业,覆盖约3000家企业。

入局AI大模型和智能体两年多,美的得到不少回报。

周晓玲表示,工厂智能体2024年实现1.6亿元的提效,2025年设定的目标是5亿元。今年上半年,整体完成2.8亿元的降本。在智能制造领域,上半年实现近5000万元的收益。

家居智能体则吸引了更多用户使用美的产品。截至7月底,美居APP注册用户达1.1亿,设备连接数达1.2亿台,绑定5台以上设备的用户接近5300万。

不过,与美的的庞大体量相比,两大智能体当前阶段的财务回报有限,价值尚待挖掘。

根据财报,美的2024年营收为4071.50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57.41亿元。工厂智能体的1.6亿元提效,相比整个集团的收入规模并不起眼。

而在增收方面,两项财务指标去年增速均低于10%。AI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加持,尚未让美的跑出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高增速。

2016年初,方洪波曾表示,未来美的要从传统家电企业逐渐向拥有互联网思维的智能硬件公司转型。如今,“互联网思维”一词早已成为明日黄花,但通过培育两大智能体,方洪波打响了一场小范围的新战争,并初见成效。

但与此同时,竞争对手的攻势并未被遏制,反而越跑越快。作为守擂者,手握两大智能体、瞄准人车家的美的,远未到开香槟的时刻,还有很多硬仗、大仗要打。

马鞍山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