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就绿锦,让沙漠听见花开的声音

“这活儿一干就是8年,看着沙漠一点点变绿,再苦再累都值!”望着风中翻涌的绿海,杨文化用手抹去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欣慰地说。
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五道沟有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这里属于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
清晨6点,第一缕曙光刚刚洒下,50岁的杨文化便和20余名妇女一同扛着铁锹、背着草捆,走进起伏的沙丘之中。这支被人们称为“红色娘子军”的队伍,从治沙起步迈向兴沙,从生态修复发展到产业造血,处处可见她们坚韧的身影。
沙海播绿 创造奇迹
“铺草的时候一定要垂直风向,压沙锹得斜插进沙土三分之二。”全国劳动模范郭万刚现场示范压沙技术要点,妇女们专注观察着每一个细节。随着治沙技艺代代相传、日益精湛,妇女们治沙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弯腰开沟、熟练铺草、精准压沙,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烈日高悬,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大地,但她们丝毫没有退缩。草方格在连绵的沙丘上不断延伸,仿佛精心织就一幅壮丽的绿色锦缎,将肆意蔓延的沙丘牢牢锁住。
每年春天,古浪县妇联都会组织群众参加义务压沙活动,大家以“开挖沙沟、摊铺稻草、规范埋压”这一套标准动作,齐心协力编织出一张张金色防沙网。在八步沙林场及周边村镇,80%以上的治沙造林人员是妇女,她们年均完成压沙面积2000亩,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守护家园的重任。目前这里已形成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古浪县风沙线后退15公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昔日沙窝子变成了生态绿洲。
近年来,八步沙林场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全新模式。在黄花滩移民区,万亩枸杞、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妇女们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早,她们在沙地里压沙,为治理风沙贡献力量;下午,她们又来到枸杞园,采摘一颗颗饱满鲜红的枸杞。
“沙地里长出了'红宝石'!”移民妇女李翠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兴奋地说道。通过参与这些产业,她们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光伏治沙 “蓝海”生金
在古浪北部的沙漠地带,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正悄然上演。3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改写着生态治理的传统理念。
在一片片蓝色的光伏板之间,2400亩的风林带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八步沙养殖的生态鸡在林间自由穿梭,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光伏板遮阴保湿,沙生植物成活率提高了40%!”指着板间新绿的柠条,技术员王莉眼中满是自豪。
在绿色产业的发展中,妇女同样是生力军——在万亩枸杞、肉苁蓉等经济林基地建设中,她们是种植和管护的核心力量;在3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中,有120名妇女参与日常维护,项目年固沙1.3万亩,年发电5亿千瓦时,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双赢。
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沙漠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杨文化在光伏板间撒下沙打旺种子,仿佛在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八步沙纪念馆里,郭万刚家庭“全国最美家庭”的奖牌熠熠生辉,无言诉说着他们一家三代为治沙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从草方格里的挥汗如雨,到指尖绽放的栀子花面;从沙丘上的光伏蓝海,到黑松驿的松涛阵阵,古浪妇女用三代人的坚守诠释着“治沙是人与自然的对话,而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要让沙漠听见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