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红艳
观点
“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通过发挥先进人物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助力构建特色育人体系,推进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近年来,“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通过发挥广大劳模工匠以及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在青少年学生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助力构建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个精神”)为引领的特色育人体系。
以弘扬“三个精神”为重要抓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抓手。
从理论上看,“三个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统一。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中华民族有着勤劳奋斗的优良传统。在长期实践中,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三个精神”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维度有机呼应。
从实践上看,以“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为载体,能够将“三个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必修课,“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和“三个精神”转化为劳模工匠具象的实践和事迹。劳模工匠面对面给青少年学生讲劳动故事,用亲身经历诠释“三个精神”的深刻内涵。
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践、教学方法脱离学生需求、教学场景脱离时代特征等问题。“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教学重构,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是提升学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是教学主体的重构,即从“单一教师”到“多元共育”,传统思政课以专职教师为主体,“劳模工匠进校园”能够引入劳动模范、工匠人才、技术能手等实践性教学主体。二是教学内容的重构,即从“教材体系”到“实践体系”,如邀请劳模演示机器人剥生鸡蛋壳绝活,让学生直观感受技术突破背后的钻研精神。三是教学方法的重构,即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参与式教学提高了思政课的参与率。四是教学场景的重构,即从“教室空间”到“生产现场”,使思政教育突破物理空间限制。
系统推进赋能思政教育
更好推进“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赋能思政教育,能够推进各类学校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其一,加强“三个精神”理论教育,推进课程体系系统化完善。一是从历史传承角度,梳理“三个精神”发展脉络,开发专题课程。二是从时代价值角度,聚焦现代产业体系,丰富活动内容,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三是从实践创新角度,增强数字技术赋能,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一体化建设。可建立“云端劳模课程库”,运用VR技术还原劳模工作场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思政课教师和劳模工匠开发“三个精神”主题慕课。
其二,注重培育路径的分众化,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因材施教育人体系。根据大中小学生各自的发展特点和知识结构,有区别、分层次地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在小学阶段,通过“劳模工匠故事会”培养劳动意识;在中学阶段,通过情境教学法模拟劳模工匠的工作场景,将生产一线的实操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大学阶段,通过多样化的项目式学习,将行业技术难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其三,建立长效协同机制。一是建立校企、校社联动机制,整合劳模工匠人才资源,形成“需求对接—课程开发—效果评估”闭环。二是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在政策法律层面,明确企业参与思政教育的责任,以及劳模工匠进校园的频次、考核等要求。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劳模工匠思政教育贡献度评价体系,对优秀劳模工匠导师给予职称评定、荣誉表彰等支持,激发其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工会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