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店的不如送外卖的?一位二手餐饮设备回收商眼中的“外卖大战”
9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近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外卖平台补贴争议作出权威回应,明确要求平台规范竞争行为、保障消费者与从业者权益。随着监管介入及主要平台相继承诺抵制恶性补贴,持续数月、耗资巨大的外卖行业“价格战”,正逐步向理性竞争回归。
而在政策落地前,这场由平台掀起的“外卖大战”,却让不少小餐饮商家陷入两难:外卖出单机器疯狂运转,骑手匆忙取餐赶着送手里的一堆单子,后厨忙得团团转,但坐在门店里吃饭的顾客却寥寥无几。本期《听·见》对话餐饮设备回收商安大为,通过他的视角讲述这场外卖大战背后,无数小店真实的挣扎与生存困境。
卖堂食成了餐饮最底端
我叫安大为,85后,河北人,从事餐饮设备回收行业。在二手设备回收这个圈子里,没什么人叫我“老安”,我被大家熟知的名字是——“狗哥”。
自然界有句话叫“一鲸落,万物生”,餐饮界也是一样。一家餐厅关门,就像一个生命落幕。而我们这些回收二手餐饮设备的,就像是这条生态链里的“分解者”:悄悄进场,回收、整理、转卖……让倒闭餐厅最后剩下的价值流转下去,延续到下一段旅程。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一行还被戏称为“餐饮收尸人”。
作为在这一行摸爬滚打了六年的“老炮”,我亲眼见证了无数新店开张的热闹,也目睹了不少老店熄灯的落寞。但今年这场前所未有的外卖平台“三国杀”,真正让我感受到了一波猛烈的市场竞争冲击。
张刚(化名)是我前几天才新接触的一个客户,他在北京三里屯附近开了一家日式拉面店,主打品质快餐,不做外卖,套餐定元左右。他虽不算大富,但收益一直还算稳定。自从外卖大战进入白热化,他店面的月营业额陡然下降%。“现实仿佛一盆冷水,就算你不参与,也逃不过这场大战带来的行业地震。”苦撑几个月后,最终还是走到了关店转让这一步。
外卖大战“卷出”了一块钱的奶茶、十元以内的饭菜,消费者在为吃到“便宜餐”而狂欢的另一边,卖堂食却成了餐饮最底端:外卖出单机器疯狂运转,骑手匆忙取餐赶着送手里的一堆单子,后厨忙得团团转,但坐在门店里吃饭的顾客却寥寥无几。
对餐饮商户来讲,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做外卖吧,看着订单热闹,但增量不增利;不做外卖吧,门店堂食几乎没有顾客,消费者全被线上的低价补贴吸走了。我见过不少原本主打堂食的餐馆,在“外卖大战”的裹挟下,堂食与外卖的比例从原先:1,硬生生颠倒成𱄽:7。
我是餐饮业的“测温器”
在餐饮业有这样一个认知,能挺过五年的餐馆往往意味着口味过硬、熟客稳定,这些老店可谓是那条街上的“扛把子”。我们以前从没专门统计过老店关门的数据,因为实在太少。但从今年开始,情况明显变了。
5年以上老店关门数量,占我们总回收量的比例突然跳到%,也就是说,每回收十家店,几乎就有一家是经营五年以上的。
我收过一家开了七八年的老北京涮肉店,老板是地道的北京人,手艺没的说,熟客也多。但今年他找到我,说真的干不动了。“狗哥,不是味道变了,是市场变了。”他告诉我,现在客人哪怕到店门口,都习惯先掏出手机看看外卖平台有没有补贴,而店里一天下来,堂食的没几桌,“平台打得越凶,外卖占比不多的餐饮店倒得越快。”
有人说,二手设备商是餐饮行业的“测温器”,能感知餐饮行业的冷暖。有些我接手的老馆子,甚至还记得它们当年开业时的热闹场景,如今却冷冷清清地等着我们去清场。
前两天我在广东收了一家夫妻店的设备,让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那是一家不到一百平米的小面馆,老公一个人守在店里,又是煮面又是收银。我进去的时候,他正低头擦灶台,店里一个客人都没有。我问他老板娘在不在,他苦笑了一下说:“送外卖去了,挂在美团众包上,跑单呢。”他告诉我,以前生意好的时候,夫妻俩一起打理这个小店,虽然发不了大财,但日子过得去。可从去年开始,店里的流水就直线往下掉,最差的时候一天连五百块都做不到。
“不做外卖根本没单,做了又根本不赚钱。”他说,平台抽成高,活动要求多,忙活半天都是在给平台打工。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让妻子注册成了骑手,出去送外卖补贴家用。
最后清点设备时,我发现都是些用了很久的老家伙。我实在不忍心压价,但还是只能按废品价给了不到两千块钱。临走时,他忽然问我:“狗哥,你说这年头,是不是开店的还不如送外卖的?她送一单能挣五六块,比店里卖一碗面挣得多……”
对于中小餐饮商家来说,在这场外卖平台的竞争中,最先倒下的往往是体量最小、抗风险能力最弱的夫妻档。
这行以前确实挺“暴利”
再说回“餐饮收尸人”这个听起来挺神秘的行业。这一行过去从业的人少,懂的人都在闷声收设备发大财,谁都不愿往外说。很多人一听这行,第一反应就是:“你们这行是暴利吧?几十万的东西几千块收,转手卖好几万?”
其实这行早不是那样了。这么说吧,以前确实存在暴利,可能一万块钱收来的货,收拾收拾转手就能卖个七八万,真是闷声发财。但现在不一样了。一方面干这行的人越来越多,光我们去年开行业大会,就来了全多个同行;另一方面我们也做“自媒体”,价格越来越透明。
现在利润已经非常薄了——一万块钱收来的设备,大概也就能卖个两万出头。扣除仓库、人工、翻新、运输这些成本,最后能赚个几千块钱就相当不错了。而且大家有个误区,总觉得人家开店投了五六十万,我们几千块就收走了太黑心。其实老板投入的钱大部分都花在装修、房租和加盟费上了,真正设备的价值可能也就五六万。我们回收的是设备残值,不是为他整个创业失败买单。
我年入行的,正好赶上短视频爆火。我尝试把去收设备时遇到的故事拍成视频,发在抖音上。没想到一下子就爆了,播放量轻轻松松破千万。我现在最大的精力,就放在带徒弟上。全国现在多个城市有我们的人,基本都是我的徒弟在当地做。
这些年,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越来越多跟我干这行的人,以前就是开饭店的,而且不少还是赔得挺惨的那种。
我天津的徒弟“兵哥”,以前最高峰在华北地区开过一百多家连锁饺子馆,品牌做得不小。后来因为各种原因,门店一家家关停,最后他也转型干起了回收。还有昆明的一个兄弟,之前是做烤肉的,最风光的时候同时开着五家店。如今他专职做回收,赚得比当初五家店加起来还多。他苦笑说:“原来我真正擅长的不是做饭,是‘收尸’。”
作为“餐饮收尸人”,我目睹的不只是设备流转、店铺开闭,更是无数普通人餐饮梦的生生灭灭。也许有一天,人们终会意识到:餐饮的本质不该是谁补贴得更狠,谁曝光得更多,而是一碗面的温度、一家店的诚意、一个行业的良性生存。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谷朝明 实习生 张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