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天津日报记者 张立平 辛璇
蔡小虎,人如其名。在特变电工京津冀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里,作为制造部副部长的他,依然带着当年手工叠片时的那股劲头——不怕难、不服输,虎虎生威、充满力量。
此刻,他正站在控制台前,眼睛盯着屏幕上数据的细微变化。那双能托起十几公斤硅钢片的手,如今正在触摸屏上熟练操作。从手工叠片到数字化生产,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骨子里那份追求极致的执着。
时光倒回年。刚大学毕业的蔡小虎走进特变电工叠片车间,成为一名普通操作工。彼时,智能化的光芒尚未照亮这家传统的制造企业。
“咱们经手的每一个零件,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用电安全,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师傅的叮嘱至今仍在他耳边回响。他学着老师傅的样子,将薄如蝉翼的硅钢片一次次叠合对齐。五六张叠在一起有十几公斤重,全靠指尖发力,既要稳,又要准。第一天结束,他的双手颤抖得连筷子都握不住。
“人狠话不多,特别能吃苦”——这是工友对他的评价。从新手“小蔡”成长为挑大梁的“蔡工”,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最笨的方法往往最有效——那就是反复练习、下苦功夫。
车间的老师傅们至今还记得那个总是最后离开的身影。夕阳下的工位上,他一遍遍地叠片、对齐、调整,周而复始。成千上万次的重复,练到形成肌肉记忆,练到闭上眼睛指尖都能精准对位。
工友们说:“在蔡工这儿,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蔡小虎却说:“技术会不断迭代升级,但人心里头精益求精的劲儿,一点都不能丢。”
2019年,凭借着过硬的技术,蔡小虎参与了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换流变压器的生产制造,该项目是当时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输送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先进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当“一次投运成功”的消息传来,他和同事们相拥而泣——他们知道,他们手中诞生的不仅是一台变压器,更是点亮万家灯火的能量基石,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支点。
也就在那一年,公司启动数字化工厂建设,成为蔡小虎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全自动产线、智能物流、数字孪生系统……新技术浪潮扑面而来。当不少人还在观望时,这位从一线摸爬滚打出来的技术工人敏锐地意识到:“智能不是来取代我们的,它是最好的帮手。”
蔡小虎主动牵头进行技术攻关,将传统依赖手感的绕线工艺升级为自动绕制与实时检测系统。“以前凭经验,现在看数据;过去返工多,如今精度稳控.1毫米以内。”他发起的“精益小黄条”创新活动,三年累计采余项员工建议,实现降本超百万元。这些源自生产一线的智慧,迅速转化为车间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动力。
如今走进数字化车间,智能运输车沿着地面磁条有序穿梭,机械臂精准抓取硅钢片送上传输带,智能检测设备实时显示各项指标数据。“工人们没有被机器替代,反而成了‘数字工匠’——他们会看数据曲线、能调整程序参数,个个都是‘机电双修’的多面手。”望着高效运转的生产线,蔡小虎笑着说。
制造强国不是靠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要让技艺“薪火相传”。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卓越制造人才”,蔡小虎带领团队精心编制技能等级培养课件,系统提升一线员工的理论素养与实操水平。近三年来,他累计授课超场,将二十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在他的带动下,一批批技术工人快速成长,成为公司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这些年,我看着一台台变压器从图纸上的线条,变成车间里的实体,再成为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关键设备,这种幸福感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蔡小虎注视着智能产线上流转的设备,眼中闪着光,“我要继续扎根一线,更要主动拥抱科技。新时代的工匠,就该做智能时代的弄潮儿。”
从叠合硅钢片的学徒工,到操控智能产线的技术领军者,蔡小虎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中国产业工人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时代精神。他的奋斗轨迹,不仅是一名工匠的成长史,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生动缩影。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