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周六,方琴满意地自然醒来,没有刺耳的闹铃。她看了一眼手机——8点多。这一刻,她才感觉自己“回了口血”。
自从女儿升入初中,她每天熬夜到十二点多,严重缺觉成了常态。一想到漫长的学期才刚刚开始,她就忍不住感叹:“这日子想想还要熬月才有假期,真的想哭。”
开学已两周,不少爸妈和方琴一样,发现自家的神兽好像还没“开机”成功!
早上和被窝难舍难分,晚上和作业熬夜硬扛,尤其是一些刚踏入新校园的小升初孩子们,“时差”倒得格外辛苦。
上学时间早了,放学时间晚了,学业压力大了,这些变化,不仅让一些孩子难以适应,也让家长觉得无所适从。
图源:视觉中国
深夜书桌前
每分钟都是煎熬
最近,方琴每天顶着“熊猫眼”上班,成了同事眼中“开学综合征”的典型代表。
“简直是在用爱发电,陪女儿几乎每晚熬点多。她睡了我才能收拾‘战场’,自己躺下都半夜了,第二点多又得爬起来做早饭。”连续两周每天睡眠不小时,方琴无奈地摸了摸眼角的细纹,“感觉老了不止五岁。”
这种疲惫感,源于女儿升入初中后生活节奏的彻底颠覆。小学时,从家到学校只分钟的步行时间,女儿每:35起床都绰绰有余。如今,初中远了,女儿必须提前:30起床,每天清晨都在争分夺秒。
“有时候早上她想要上厕所,坐上马分钟起步。”每到这个时刻,方琴就会忍不住不停看手机上的时间,想着会不会迟到,强忍着不催促女儿,其实内心早已心急如焚,“太难了,连最基本的厕所自由都没法实现。”
图源:视觉中国
更大的挑战在晚上。女儿成绩中等,暑假没有进行深度预习,一开学面门主课,显得有些吃力。
“她动作慢,晚自习回来总有一两项作业要收尾,还要背诵、默写。不背吧,第二天订正更费时间;背吧,语文、英语、社会三门读下来,10点半都打不住了!”方琴的语气里充满了心疼和无奈,“我打听到班里有的孩子晚自习第一节课就能写完所有作业,每天还可以做不少自主作业,我女儿却……哎,心疼她,又替她着急。”
“我就分钟!”
宵夜+手机,每晚消失小时
家长蔡欣的烦恼则和电子产品有关。
蔡欣说,儿子读初一后,晚自习回家后的流程雷打不动,首先,必须“隆重”地吃一顿夜宵。“跟个饿死鬼一样,好像不是从学校回来,而是刚从野外探险归来。问就说晚饭吃饱了,就是不知道为啥又饿了。”紧接着,他会郑重其事地提出:“妈妈,我太累了,要看会儿视频放松一下。”
方琴说,儿子周一到周四是不打游戏的,但他的放松方式是看游戏视频,要求“每天分钟”。方琴本来觉得“分钟,也不是啥大事”,然而,当她发现儿子从开ipads,找视频到真正放下,前前后后总会完美地消耗掉半小时,再加上吃宵夜和聊天的半小时,一眨小时没有了!
在蔡欣眼里,小时就是闪着金光的“时间黑洞”。
“之前答应他可以分钟视频,现在也不敢硬抢。但晚上这耗掉小时如果直接拿来睡觉多好啊!或者哪怕刷几道题、背点单词也好啊!”蔡欣每天心里都在上演理智与情感的对决,“说多了怕他逆反,不说我又内心焦灼,小时简直成了我的心病。”
放下焦虑
打赢“适应期”这场仗
“孩子出现作息紊乱、效率不高或者感到疲惫,是非常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过程。”一位初中班主任老师分析,相比小学,初中的学科增多、难度加大,对孩子的注意力和体力都是挑战。“家长要放下‘别人家孩子’的滤镜,不要看到别的孩子高效就焦虑,而把压力转嫁给孩子。理解孩子的‘累’,是帮助他们的第一步。”
对于“熬夜”和“效率低”的问题,这位老师建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分析“时间去哪了”。时间分配合理吗?是作业太难?还是容易分心?找到“时间黑洞”,才能对症下药。同时,可以尝试“拆分”任务,利用“碎片化时间”。
“适当的放松是必需的,但需要引导孩子选择更高效、不易沉迷的放松方式。”这位老师建议,“看手机来放松很容易‘刹不住车’,可以和孩子商量,用听音乐、短时间户外活动或者聊天来代替。”她提醒,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睡眠比多做题重要得多,如果作业影响睡眠,家长可以主动和老师沟通,说明情况。一个睡眠充足、精神饱满的孩子,第二天的学习效率绝对远高于一个熬夜做题的疲惫孩子。
开学适应期,拼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调整得好。给孩子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耐心。亲子需要并肩调整,而不是相互内耗。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