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不落:超声速民机,又一个“美国画饼,中国实现”的前沿
作者:Eeeek 来源:马鞍山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15评论数:
【文/网专栏作者 击不落】
数月前,白宫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名为《特朗普总统英明决策引领全球超声速航空》的新“事实要点”。剔除各种“赢学”马屁后,它表达的意思是:
特朗普用行政命令废除了美国已维持半个多世纪的陆上民用超声速飞行禁令。
“陆上民用超声速禁令”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存在?它与曾轰动一时的“协和”飞机又有什么关联?本文将简要介绍相关技术问题和以中美两国为代表的发展现状,并分析特朗普此项改变可能产生的影响。
超声速客机市场需求与“协和”的优势——声爆
格陵兰以南的北大西洋最窄处公里,平均宽度-6700公里之间。自哥伦布发现北美大陆以来,欧洲基督教白人不断移入开垦拓荒、发展工商和越洋贸易,在种族灭绝、奴隶制和强迫劳动基础上建起自身主导的社会组织直至国家政权,创造了璀璨的人文科技成果,将北大西洋变成了他们的内海,形成了今天世人口中的“欧美”文明。
“欧美”虽然形式上分属不同国家主权,但作为一个宏观历史-文化整体和市场无法分家,且有政治与法制不断一体化的趋势。这驱动着横跨北大西洋的工具不断改进,从哥伦布的“圣玛利亚”号快帆船到泰坦尼克、奥林匹克号大邮轮,再到跨大西洋民用航班的诞生和普及,无不是这个文明“两岸自我整合”内生需求的体现。正是这种内生需求,年代航空工业进入M2阶段、越洋喷气机航线也趋于可行后产生了“协和”超声速客机的客观市场,支撑其运行年,并一定程度实现商业盈利。
相比之下,自中苏分裂后,苏联人并无需要频繁跨越漫长距离往返的友邦,其自身中亚-远东地区的发展程度则不足以支撑“协和”(蓝色)式超声速客机的运营成本。图-144(红色)是纯粹的面子工程,这注定了其客运上的失败。
美国抛开其作为“北大西洋欧美文明一部分”的属性,自身是一个广土大国,但领土格局与苏联显著不同。从三维空间视角,苏联国土是一个包夹地球北极的“玦”形,而仅有乌拉尔以东一隅几个主要沿南北分布、相距不到中程导弹射程的孤立点是传统繁荣区域。相比之下,美国主州接近一个扁长方形,和典型殖民地国家一样,内陆腹地空虚,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分布在东(北大西洋)、南(墨西哥湾)、西(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地区)、北(五大湖区)的一系列近岸地区,主要精华集中世纪开发的东海岸世纪至今发展起来的西海岸。这两条岸线平均距离虽较北大西洋略窄,也公里上下,西雅图与迈阿密相距公里,圣地亚哥与波士顿相距公里,M2.0(.8万米巡航高度合每小时公里)速度的客机之于美国东西海岸,理论上相对普通民航,应有与“协和”之于北大西洋相似的速度领先优势。
那么美年代对第一代超声速客机的研发,为什么最终走向了比苏联更大的失败呢?
有很多原因,除众所周知的登月项目挤占资源、好高骛远严重冒进导致的总体设计无法闭合等内因外,最大外因在于声爆对“协和”与美国飞机项目的影响不同。
美国超声速民机方案(上:波后期版;下:洛克希德L-2000)
声爆是在大气层内超声速飞行的物体在其下方一定范围的地面监听者耳中产生“尖锐爆鸣”的现象。与通常听到的民航飞机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时闷雷般连绵不绝的轰鸣不同,若一架超声速飞机水平匀速飞过地面的监听者,后者一开始听不到任何声音,而是会在飞机过顶后一段时间突然听到单独一声(如果你的耳朵听力非常好,会发现其实是几乎连续叠在一起的两声)炸雷般的巨响,然后才是前述那种典型的喷气式引擎声。声爆的地面可感响度受飞行物尺寸、马赫数(超过声速的倍数)、高度和飞行方式(匀速直线巡航或突然开加力提速/转弯)影响,陀螺抽绳和子弹的声爆通常认为无害,飞机的声爆则是一种噪声污染,可能对老人、孕妇、心脏病患者等造成不良影响。
“协和”飞机的实际越海声爆效果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