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出圈”记④丨让红色遗迹生动地连接过去与未来
本报记者 陶稳
阅读提示
《工人日报》记者近日跟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辽宁篇”采访团走访了解到,为讲好红色故事和抗战英雄故事,沈阳、丹东等地的红色场馆和景点与当地学校、社会专业团体等合作,开展青少年志愿者讲解、情景剧演出、研学实践等活动,并不断提升专业讲解水平、采用多媒体呈现技术,让红色精神在今天得以更好地传播和传承。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9日,在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声声稚嫩但充满感情的童声合唱吸引着参观者的注意,不少人停下驻足聆听、跟唱。
“九·一八”事周年纪念日前夕,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每天都有大量来自全国的游客参观游览,多种沉浸式讲解和演出轮番上演。与此同时,在辽宁的另一座城市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等红色旅游点位同样吸引着各地游客来访。
点燃红色基因的“小火苗”
为更形象地呈现历史,“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编创了历史舞台剧《黑土英魂》,由博物馆的小学生志愿者们出演。舞台上,孩子们以饱满的情绪、精彩的表现,将“国难之夜”“巾帼英烈”“历史真相”等环环相扣的剧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这些小志愿者们不仅参与舞台剧表演,还在场馆的不同点位参与沉浸式情景式演出。”一位小志愿者的家长告诉记者,8岁的马晨赫是一名三年级小学生,他从二年级起几乎每周都来馆参与讲解或演出,主要扮演东北抗日联军领导杨靖宇,还有小志愿者扮演东北抗联将领李兆麟、赵一曼等。
在一位位英雄人物的展位前,小讲解员们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先辈的抗战故事或临终遗言,引得参观者驻足聆听。
“让青少年参与讲解,不仅能增加对历史的了解,还能增强场馆的互动性,吸引更多观众聆听和铭记历史。”“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季宁说,近期该馆日参观量达三四万人次。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前来参观和给烈士献花的学生络绎不绝。该馆思政教育部部长陈微微告诉记者,很多学校会与纪念馆对接,开展研学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平时纪念馆也会培养红领巾讲解员,并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培训活动,让更多青少年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人+物”共同讲好英雄故事
9日上午,湖北武汉的何女士带着儿女正在抗美援朝纪念馆认真参观。她说,孩子对抗美援朝的历史很感兴趣,出发前他们特意看了电视剧《上甘岭》及电影《长津湖》,来到场馆听了一场现场讲解后,他们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动讲述抗美援朝历史,深度阐释文物史料和英雄事迹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作为后代的职责和使命。”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表示,专业的讲解力量也要不断更新素材,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深入挖掘文物、史料、图片背后的故事。
为此,前线将士英勇杀敌的武器、国内群众支援前线的慰问品、记录志愿军卓越功勋的证章到缴获的敌军装备,都成为讲解员口中烈士生命的延续,为参观者提供抗美援朝战争英勇事迹的直观视角,让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触手可及。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在同样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纪念地的鸭绿江断桥上,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唱着这首雄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踏上炮火纷飞的朝鲜战场,70多年后这首歌曲飘荡在宽阔的江面上,像是穿越历史的回响。
鸭绿江断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宣讲员芮乐介绍,在守护这座珍贵的历史遗迹的同时,基地数十位工作人员努力将那段历史鲜活地呈现在游客面前。“桥上的每块砖、每道弹痕,都记录着当年先烈们保家卫国的热血岁月,它们是刻在城市里的鲜活红色教材,我们要让游客走过桥面时,既能触摸历史的温度,更能凝聚起爱国情怀。”
如今的鸭绿江断桥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接待游客万人次。
让历史更鲜活,让精神更入心
除了专业讲解,红色场馆和景区还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及各种技术展示红色故事。
郭阳是当地民族乐团演员,经鸭绿江断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他经常组织团队在此开展民族乐团表演,目的是以民乐为流动的文化符号,让静态的红色遗迹连接起过去与未来。
据介绍,该基地还通过邀请老兵讲故事、互动问答等形式,让历史更鲜活,让精神更入心。
为更好地讲述抗战历史,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组建以传承抗战精神为己任的志愿者团队。通过招募培训、日常管理、年度考核等不断规范志愿者服务工作,志愿者由最初的十几人,扩大到现在百余人、千余人,累计参与社教活动、完成志愿讲解、研学宣讲等万余次。
历史是丰富的,2020年改扩建后重新开放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借助大数据库、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数字科技构建全新的表达语境,推动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吸引当代年轻人关注并走进红色场馆。
“用先进的技术展示历史,用真实的故事和真挚的情感吸引参观者,才能让红色故事、红色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宫绍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