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大会看未来产业丨“不性感”的技术更适合商业化,明年机器人先走入服务、陪伴场景
2025年的外滩大会预演了这样一种“人机共生”的未来: 会场里套着保安服满场巡逻的是机器狗;厨房里颠勺的机器人,不断把炒好的红烧肉倒进盘子;老人穿戴着助行外骨骼,轻快地走动;按摩床上,机械手臂正在模拟中医手法给患者做理疗;扒拉在人身上摇头晃脑的卡皮巴拉是一个AI萌宠……
近日,红星资本局在本次外滩大会上观察到,情感交互类机器人在今年正陆续亮相C端市场,明年大家还会看到机器人出现在身边的咖啡馆、商场等服务场景。如果让投资人看最容易落地的AI商业模式,那些“不潮”的、不起眼的技术反而更容易率先走到人们眼前。
情感交互类机器人开始走向市场
“AI+情绪陪伴”最有可能率先爆发
如果要问外滩大会的机器人们都擅长什么,毫无疑问是“交流”。红星资本局在机器人小镇看到,几乎每个展台都摆出了交互类的机器人,可以与现场观众热络攀谈。
在无论科技的展台上,机器人在清唱完观众的点歌曲目后,还会自己说一句“我唱完了”,让人忍俊不禁。无论科技联合创始人胡丽康告诉红星资本局,强交互场景是这台机器人擅长的,头面部自由度达到34个,可以让它“像人一样”做出各种丰富表情。公司正在考虑做小规模的试量产,大概今年能交付百台,客户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高端酒店以及B端用户。
“现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发展三大方向:交互、操作、移动,交互可能是产品能率先落地的一个方向。”胡丽康说,目前公司已经尝试了让机器人走进小学校做“科学助教”,接下来还会试着开拓导览营销、情感陪护、养老陪护等功能。
相加智能也带来了一款仿生人形机器人头部模组,公司联合创始人孙袁迎一告诉红星资本局,他们目前也是客户定制,客户一般是文化馆、科技馆这种展示类,迎宾应该是他们最多的场景。
除了仿人形态,手办、潮玩也被AI注入了“生命”,主打一个“陪伴”。在灵童机器人展台,60公分高的“芭比娃娃”时而摆弄衣角,时而招手打招呼。
灵童机器人
“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是全球唯一一个桌面机器人。”工作人员告诉红星资本局,这个娃娃有着AI大模型和动作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对话语境和情绪,做出回应和动作反馈。目前能做100多种基础动作,包括害羞、打招呼、发呆、伸懒腰等。
工作人员介绍,该款机器人面向的是科技发烧友和手办玩家,今年几十台预售已售罄。“相当于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把这个产品放在手办市场里,赋予它灵魂和可动(可以活动),在机器人市场里赋予一定温度和带回家的可能性。”
“AI+情绪陪伴”也被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是机器人领域里最有可能率先爆发的一条赛道。
在618创下“10分钟破千单”纪录的AI情感陪伴产品“芙崽Fuzozo”,来自上海珞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其创始人孙兆治告诉红星资本局,情绪消费是全球化的大趋势,全球年轻人都愿意为情绪价值付费。
芙崽Fuzozo
“今天大模型包括具身智能,真正去落地生产力的场景上还是有不足的,但现在它有一个非常好的、可能是最先落地的应用场景就是情感陪伴。”
孙兆治认为,“从大趋势来说,会有越来越多的玩家进来把这个品类做大,明年AI在这个场景上的增量,会是一个非常陡峭的增长曲线。”
具身智能仍处早期阶段
是否泡沫待检验
“C端这种陪伴机器人今年非常火。大家认为这个市场在变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机器人很热、很好玩,这在C端是可以看到的,他们的落地还是以陪伴、娱乐为主。”星海图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具身智能实验室负责人许华哲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表示,明年会看到一些场景率先落地,比如机器人4s店、商店、咖啡馆,都会看到人形机器人的身影,工厂也会有局部落地。
不过,回到工业场景来看,多位受访者都认为,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开普勒机器人专注于工业领域,其CEO胡德波认为,人形机器人或者类人形进工业还是有非常多的挑战。
“硬件已经不是问题了,核心是解决模型端的问题,工业场景下很难通过一个简单的VLA模型端到端规划,它一定是一个长程任务,必须要拆解。”
胡德波以一个客户的工厂场景举例,机器人在场景里做标准的料箱搬运,场景中的货架有五层,且每个格口还有一个挡板、帘子之类,这个长程任务要逐步分拆,之后用端侧模型做具体操作和任务执行。
“因为箱子里面装的重量也不一样,而且重心也是飘移的,从手摸到箱子开始,怎么能够准确、稳定把它搬出来,有很多工程化问题没有办法用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去控制。”
许华哲告诉红星资本局,现在人形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是可以的,核心卡点在智能、操作能力上。“操作上的速度、泛化性、成功率,这三个因素如果都能拉升较高,那机器人就能落地了。积累操作数据才是最困难的部分。”
许华哲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是长期赛道,甚至可能是比自动驾驶还要漫长的赛道。最终进入千家万户的机器人要以10年的眼光去看。“现在业态都没有定型,除了卖本体的公司比较成熟,其他还是比较初级的阶段。”
他坦言,行业内存在泡沫,但没有关系。“当泡沫破裂时,榴莲视频APP下载观看官网要看有没有核心内容支撑,如果真的在工厂里能落地,那无惧泡沫,毕竟有货真价实的真东西,后续调整就好。但(如果)最后还是只能翻跟头,那需要业内继续共同努力。”
机器人调教需要每个人参与
能率先落地的商业模式都“不性感”
“这一波具身智能还处在非常早期、解决单点问题的状态。”小苗朗程合伙人赵沛舟认为,人工智能如果在一个场景准确率低于90%或者95%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研究什么技术没有太大价值。
赵沛舟把机器人的“养成”比喻成培养孩子。“孩子要成长、执行任务,你就要给他培训,在专业任务上要去职校、技校,花18年时间才把孩子培养出来。”他提到,机器人在家庭要想叠被子、收纳物品等,有很多的应用需要很多的开发者基于机器人的大脑或者本体去做二次开发,要实现这一步,很多时候还需要更多生态融合,甚至包括每一个老百姓都可以投身到具身智能。
“大家对机器人预期太高了,要拿来就‘开箱即用’,挑战还是非常大的,大家需要更多耐心。比如穿戴式的外骨骼机器人,教机器人可能不需要18年,但也需要几天、半个月时间教它完成细分任务,所以整个生态需要各位一起参与。”
在AI赛道里,什么才算是好的商业化模式?
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给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真正适合商业化的都不是那么“性感的”,而是看上去已经比较无聊的技术。“要追求商业化,就不要用最新的技术,不要用最潮的技术,用看上去不是那么起眼,相对来讲比较稳定的技术,商业化更容易一点。”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余冬梅